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做好城市规划,确定中国城市未来的走向,习近平有着系统化的思路,并在不同场合有过很多阐述。事实上,规划先行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路中。他认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建设城市,我们为何要如此重视“纸上谈兵”?因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是很多城市规划工作的真实写照。有些城市的规划经常为长官意志所左右;有些城市在规划方面缺少法律护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让某些人有空子可钻。这样的城市规划,会让一座城市“发育不良”“生长畸形”甚至“肢体残疾”,贻误了城市的发展,削弱了群众的幸福感。
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就超过了4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重视国际形象是很多地方主政者的共识,“大规划”之风从大城市蔓延到中小城市,一些领导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四倍进行规划,按照所谓国际标准修建大马路、大立交桥、大广场……但随之而来的是,“千城一面”“政绩工程”等问题不断凸显。
为遏制这种势头,三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加明确了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专业人做专业事。城市规划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领域,不仅着眼于平面土地的利用划分,并且引入了时间、多维空间、文化等要素,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融贯综合学科”。地方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人才,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掣肘,才能让科学规划舞起城市建设的“龙头”。
当前我市,这种理念正深入人心,为了焦作的明天更美丽,许多领导干部愿做“栽树人”,以上率下,把规划工作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正如市委书记王小平在全市“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动员大会上所说,要学习先进地市“强化城市规划刚性约束”的好做法,让科学的城市规划当好城市建设的“龙头”,刚性执行,不留回旋变通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