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月二,龙抬头,都去万花把雨求,求得雨顺五谷丰,再求满圈猪羊牛。”
这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流行于古怀庆府一带,其中所说的“万花”,指的是现在的武陟县万花庄。
万花庄位于武陟县城西北两公里处,全村3600多口人,由11个自然村组成。在这个村,谁要是不知道青龙宫的传说,没在二月二祭祀时见到过盘曲在香案上的“小青蛇”,那谁就不是地道的万花庄人。
万花庄所有青龙的传说,得从600年前说起。
据清道光《武陟县志》载:青龙神在明朝永乐年间化身为贫困少年,受雇于万花庄高家。适逢大旱,青龙夜间现身行雨,高家感念,以女妻之。后青龙神归隐于云台山青龙峡,高女逝后托梦与亲人,凡遭遇旱灾前去求雨,有求必应。高家为龙王奶奶建冢,官府为龙王建庙,香火旺盛。
承载青龙传说和青龙文化的主要建筑,是万花庄的青龙宫。
青龙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因祈雨“应验”,皇帝派豫北三府道台庄振为使臣传“圣旨”拨宫银重修。青龙宫占地50亩,整体建筑布局呈南北狭长地龙形,有古建筑房屋百余间,后经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几次修缮,成为目前规模可观的明清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坐北面南,中轴线布局,内有保留完好的古戏楼,有旧时官府来员朝拜和祈雨设坛的拜殿。拜殿屏风上悬光绪皇帝御笔“惠普中州”匾额。此匾中的“惠”字少了一横一点,成了亩下一心,代表皇帝心系天下田亩;“普”字中间成了草书水字,代表雨露对苍生的救济;此匾不加边修饰,代表龙王之恩浩大无边。
拜殿之后是青龙宫的主殿玉皇阁。在青龙宫建玉皇阁,相传是为了便于青龙应村民祈求降雨时,可以随时向玉帝禀告,并希望玉帝在享用香火的同时,能在降雨上对此方百姓网开一面。玉皇阁两边的东西厢房供奉的,是青龙王催云布雨的护法神。玉皇阁后面是后寝宫,之后是龙圣宫、后大殿。龙圣宫后墙上镶刻的《取水旧规》和祈雨路线图,再现了当时由官府组织武陟和修武两县民众参与祈雨仪式的规格、规模、路线及相关程序。
二
如果说万花庄是青龙神与高小姐的结缘之地,那么远在百里之外的青龙洞则是他们的显灵神宫。
传说青龙谪期满后,玉帝封他居于修武北太行山的青龙洞,继续掌管北方降雨。青龙因思念夫人,就常幻成人形到万花庄看望夫人。这天,二人在家中闲聊,夫人就想让他变成龙形,看看龙究竟是什么模样。青龙先变成一条小青蛇,见夫人不以为然,就又变成了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地盘在屋梁上,夫人顿时吓得七魂出窍,一命归天。夫人死后,她的魂魄跟着青龙来到青龙洞,成了龙王奶奶。青龙王和龙王奶奶飞天后,高员外在梦中得知自己的女婿是条青龙,就在青龙居住的山区购买一处山地作为女儿的陪嫁,所收谷子作为每年祭祀之用。久而久之,这里渐成村落,得名陪嫁妆村。
万花庄的“青龙故居”,是后人根据传说复建的高员外老宅,主要建筑有家佛堂和西厢房。家佛堂内东墙上的《高氏家传遗言记》,上面清楚地记录了青龙化人,“只传姓白,乳名青龙”,高公奇之,以女妻之的故事。佛堂东侧有青龙夫人的墓冢。每年农历二月二,这里同青龙宫一样,人头攒动,香客如云。
武陟和修武的人们敬奉青龙王和龙王奶奶,是因为他们屡屡显灵播洒甘霖,造福百姓。
最有名的传说当是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大旱时,当地官府慕名到青龙洞求雨,竟喜得甘霖,此事奏到朝廷,光绪皇帝亲笔御书“惠普中州”两块牌匾,分别赐予武陟万花庄青龙宫和修武青龙庙。
而另外一件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祈雨事件,则更为这一带有关龙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传有一年大旱,怀覃知府魏炳山与卫辉知府卜中关、山西泽州知府行新动相约,共同前往青龙峡祈雨。他们三人屈膝下跪,头顶火药,上插香火,誓死为民,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上苍,天降大雨。后来,三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三个县官舍身为民请命的壮举,在山洞前给三个县官建了生祠,并刻三人石像供奉。从此,这个山洞就叫成了“三官洞”。现祠虽无存,但仍保留刻有“酬神保安宁,祈圣增百福”的庙殿廊柱。
三
因为一条龙,万花庄多了无数神秘的传说;因为这些传说,万花庄的名字不胫而走,近晓远知。
万花庄青龙宫每年一度的龙庙会,是中国百姓对龙崇拜的一个生动佐证。
每年春节过后,青龙宫就人头攒动热闹起来,延续至农历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庙会的人流就会像汹涌的波涛骤然而至,达到高潮,至二月初五方才落下帷幕。村庄外,车马轴集,沿道路停放的机动车辆宛若游龙,曲曲弯弯,长达几里。村庄内,以青龙宫为核心,向四面延展的街道全部摆满了做生意的摊点,有卖甘蔗、水果的,有卖炒面、澄沙糕的,有卖烩面、炒凉粉的,有卖油茶、油条的……样样俱全,不一而足。青龙宫前的广场上,秧歌、舞龙、盘鼓、高跷、旱船等传统民间节目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尽情展示,周围多聚集了卖玩具和休闲食品的生意人。青龙宫内,有唱戏的,祭祀的,上香的,磕头的,算命的,卖艺的,消孽的,还愿的,还有往树梢系红布条的,向养生池投硬币的……总之,你在其他庙会上看到的场景,在这里无一例外全可以看见。
当然,无论是村里村外多么热闹,传统意义上的“剃头挑子”是少不了的:一个水桶,一个杌子,一个脸盆,一个煤球炉,几乎就代表了这个行当的全部家什,只要他们往路边或街角一扎摊儿,很快就会有那些胡子拉碴的老汉凑过去,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讨吉声中,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头脸整修一番,焕然一新。
青龙宫内青烟缭绕,人流如潮,最热闹的当属玉皇阁前。这里沿中轴线摆放起来的一长溜供桌,上面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各种供品,有全猪、全羊、全牛,有五谷,有样式精美的油炸食品,还有糕点和水果,琳琅满目,丰盛无比。单从这些供品的种类和样式,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青龙王的尊敬和崇拜,你想到供桌前或玉皇阁内上把香,磕个头,捐点钱,恐怕都很难挤到跟前。供桌四周站满了手拿红布条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声声不停地吆喝着“捐钱添功德”,鼓舞并吸引着香客把面额大小不等的纸币争先恐后地递到她们手中,然后她们再把一根根象征着平安吉祥的红布条递到香客手里。这种方式完成的是一种信仰的证明和心灵的存放,虽然浅白,但是诚挚,虽然短暂,但是踏实。方寸之地,敬顺即得妙法,须臾之间,仰止方能如愿。
青龙宫每年农历二月二之所以能广泛吸引当地百姓和山西、山东等地的香客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把青龙宫所供奉的青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而是地方的保护神,甚至是家庭的保护神,人们不仅向龙王祈雨,还求学、求职、求财,更有被疾病、灾难、无嗣等所困扰的求福禳灾的香客,在青龙宫各大殿的门口虔诚地向神膜拜,默默地向青龙神诉求,这成为庙会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龙宫作为供奉青龙王的场所,在中国龙崇拜和龙文化圈已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神秘光彩和迷人魅力,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内容,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嵌满传说的古代建筑,更主要的是一种国家追求与百姓期盼高度融合的意义象征。
青龙宫的兴盛,对于靠山水旅游在全国打响品牌的焦作人来讲,是不会熟视无睹的。看准发展机遇的武陟县和万花庄,2012年已成立了“青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兴建了明清仿古街、青龙广场、青龙大道,立起了高大威猛的青龙王雕像,去年7月12日还在这里举办了“河南青龙宫首届祭祀大典”。谈起青龙宫未来的发展,万花庄村党支部书记毛文路信心满满,他说,今明两年要按照规划着重实施挖湖造山工程,建设青龙湖及地下龙宫,发展特色旅游,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龙文化,同时通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举办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进一步扩大青龙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龙文化做强做大。
二月二,龙抬头!
盛世中国龙,腾飞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