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听到修武县和式太极拳协会会长魏丙洋带队来村里教太极拳,修武县五里源乡大堤屯村村民朱旦早早就来到该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候着。虽然今年已经70多岁了,可他依然无比热爱太极拳。
3月2日上午,大堤屯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一群身着太极服的拳师正在表演和式太极拳,“上金刚、翻掌揽扎衣、如封似闭……”随着魏丙洋的口号,大家招式开合有力、虚实相间、阴阳交替,在明媚的春光中,舞动着太极拳的风采。几十名村民或围坐在旁边的石板上,或聚在树下,和朱旦一样认真地观看拳师们打拳。
“我这个年龄了还能练拳吗?”朱旦小声嘀咕着。年轻时候的朱旦就喜欢太极拳,可身为农民的他每天下地干活,没有机会出去学拳。后来听说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不同程度地治疗一些疾病,在他患上高血压和便秘后,就对练太极拳更多了几分渴望。
看出了村民写在脸上的疑惑,该协会副会长耍爱春走到朱旦面前,说:“和式太极拳练起来就是在耍拳,因为这些拳架招式处处顺身体之自然,像玩耍一样练拳无一处不适无一处别扭,四肢带动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这样耍拳对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慢性病都有一定的康复和预防作用。”
听到耍爱春这样说,朱旦脸上的疑团不见了,在拳手打拳的时候,他认真地在旁边比画起来。
演练几遍和式太极拳套路后,拳师们和村民开始了互动。“和式太极拳又称‘尺寸架’,身体的运行状态要用‘尺寸’来衡量,手足的起、行、止要规矩端正,具有轻灵圆活、舒展自然的演练风格,步活圈圆是和式太极拳的显著特点。”该协会教练雷三向村民介绍。随后,拳师们与村民一对一开始教拳,王卫锋、陈忙妮、王长保、袁建春等村民一起比赛做云手,看谁画得圆,不一会儿,就见他们的额头都冒起了汗。
据了解,修武县和式太极拳协会于去年年初成立。该协会成立后,在修武县体育局、民政局指导下,深入乡村教村民练拳,到乡村撒播太极拳的种子。一年来,该协会在修武县郇封镇20余村、五里源乡6个村、城关镇5个村推广太极拳,普及群众近2000人。
如果说修武县和式太极拳协会主动深入乡村推广太极拳是修武县太极拳进乡村活动一个亮点的话,那么在修武县小营工贸区小营村文化中心广场上的太极拳爱好者群体,则是该县推进太极拳进乡村活动的另一个特点。
“9年前,我们邀请邻村的太极拳拳师蒋家温来小营村授拳,一教就是18个月。”今年81的刘次勋说。刘次勋被小营村村民亲切地称为“老会长”,当天,他听说记者来采访,专程从修武县城赶回小营村。1997年,刘次勋从市农业局退休后回到小营村居住。
2006年,为了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小营村建起了村文化中心广场。2008年,小营村又成立了村老年协会、村老年学校、村关工委三个组织,刘次勋任总负责人。“组织建立后,正赶上市里、县里推广普及太极拳,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于是,我们多方打听,了解到邻村村民蒋家温年轻时曾在温县陈家沟学太极拳,就邀请人家来这里授拳。”刘次勋说。
时年60岁的蒋家温在小营村免费教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小营村112名村民积极加入学习太极拳的队伍,就连临近的郇封村、大纸坊村、小文案村的村民也前来一块儿学拳,偌大的村文中心化广场一时门庭若市,甚至有时人都站到了街道上。每天晚上,蒋家温就在这里教拳;每天早上,村民就在这里练拳。就这样一晃18个月过去了,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村民个个练就了一身本领。
2010年春节,在修武县举行的全县春节文艺表演中,小营村村民的太极拳表演队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小营村太极拳表演队获得修武县春节文艺表演三等奖。如今,每年元旦、春节,该村都要组织太极拳表演队参加县里举办的文艺表演活动。
“太极拳进乡村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锻炼了村民身体,也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特别是这两年,社会体育辅导员王刚领、刘东坡等太极拳拳师走进小营村免费授拳,这为创建健康修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该村老年协会负责人罗耀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