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允安)近日,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在组织编写村史时别出心裁,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成立编撰委员会外,还创造性地让村民拿起笔杆、敲起键盘、端起相机,动手动脑写自己心目中的村史,集中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据了解,如今组织编撰村史的村庄越来越多,有的村旨在挖掘历史文化,留住历史的风采,有的村希望借助编写一部村史,提升农村的文化品位,编写村史已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
据上白作村负责编写村史工作的姬长全介绍,昔日的古秦村,今天的上白作,是历史镌刻在南太行山前的一颗明珠。村庄是一个国家的细胞,写好村史并不容易。由于历史久远,村里流传的故事基本靠口口相传,有些事已经被人们遗忘,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为了有一本记载自己村庄历史的书,上白作村两委会决定组织村民人人拿起笔动手写村史,将掌握的民俗、传说、人物景观、历史变迁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一一写出来。村史是所有村民的一笔珍贵财富,能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到村子的故事。
不知祖,不足以言道;不知史,不足以开来。据悉,上白作村隶属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位于焦作市区西北部。在该村3000多人口中,姬姓占80%以上,是村里的第一大姓,其次为李、张、冯、黄、王等多个姓氏。据《姬氏家谱》记载,上白作村的姬姓为周公后裔。2015年3月1日,在该村西果园发现一块清代石碑,碑高约1.8米、宽0.6米,碑上详细记载了姬姓从黄帝到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共计88代的宗系血脉。
该村党支部书记余金英告诉记者:“我们在修村史中坚持让村民共同参与、人人提供资料信息,人人编撰村史,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还可起到扬善去恶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