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人人都可以当老师。”说这话的,是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的CEO伏彩瑞。近日,他组织举办了全国第一场“网师年会”,数百名网络教师从全国各地自费飞到上海参加聚会。其中,有的人一年内能把课“卖”到10万人次,有的人聘请了10多名助理“包装”自己,还有人一年挣了几百万元。
(据《中国青年报》)
“站在互联网风口,猪也能飞上天”。名师披上“互联网+”的外衣,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教育投资的40%以上投在了中国,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教育投资的30%也投在了中国。可以说,新一轮O2O移动教育创业,或将成为未来中国创业者的新蓝海。如今,有了铺天盖地的“网校”,自然就有了横空出世的“网师”。当前,在很多人心中,网红般的“网师”甚至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关键是,公办学校的名师能在网上“卖”课吗?这个问题似乎见仁见智。比如,伏彩瑞说:“CPI年年涨,老师工资跑不过CPI,老师也是人,他们应该是优秀的人群,为什么收入不能提高?”又比如,有人指责老师网上授课,有退休教师对此慷慨陈词:“我想反问一句,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多挣钱呢?一个老师当网红,能给成千上万人带去知识,不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前不久,苏州一家公办学校名师在网上开收费课程被人举报,后来这位名师干脆辞职专授网课去了。
这些道理,很有腔调,但较真起来,就有些强词夺理了。一则,教师收入高不高,与教师能否违规补课是两个概念。难道因为日子不好过,不务正业就很有道理了?再说,教师群体中能将网络课程高额变现的,恐怕未必是最需要帮助和关心的年轻教师、边远地区教师、欠发达地区贫困教师等群体,而恰恰是享受多种津贴补助与财政温暖的城市名师。二则,教师当然可以成“网红”,但如果公办体制把一位老师捧成了名师,这样的名师再反过来说正常工作还不如网络授课好,就是不敬业的表现。
毋庸讳言,网络授课千好万好,总是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势必会影响名师的本职工作。至于公办学校名师辞职当“网师”,请别忘了一个细节:这公信力满满的名师头衔,可不是互联网赐予的,离开公办学校的教学土壤和名师的体制认证,他们的网课能长久得“卖”出好价钱吗?还有个细节耐人寻味:在网络上“卖得动”的课程,大多是应试类课程,这说明所谓有偿补课,在线上和线下并无太大差异。
对于公办学校名师,网络APP给其课程变现的通道,民生财政给其成长的土壤,如果非要以是非逻辑考量“网师”,我们可以说,公校名师“卖”网课也好,哪怕是辞职后打着名师的旗号去创业也罢,都属于不折不扣的“得了便宜又卖乖”。所以说,尽管“十三五”教育规划明确了名师参与“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但显然不可能为名师网上授课“背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旗帜鲜明禁绝名师“卖”网课,或许会成为制度与舆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