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3月6日,一份含着油墨清香的中站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带来春的气息。报告既对过去五年中站区的成绩进行总结、盘点,也对未来的发展作出详细规划,措施精准,围绕建设“实力中站、绿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目标,让人充满期待。即日起,本版从过去五年中站区取得哪些成绩、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如何做好2017年重点工作三个方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真抓实干谱新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中站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3亿元,是2011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5亿元,是2011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35亿元,是2011年的2.59倍,年均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亿元,是2011年的3.63倍,年均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亿元,是2011年的2.53倍,年均增长20.6%。2016年,上述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4项居全市第一位、1项居全市第二位。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该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6∶68.4∶30调整为2016年的0.9∶66.2∶32.9。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1.7%。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0.8亿元,是2011年的1.85倍,服务业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2016年,该区城镇化率达到63.5%,较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1平方公里扩大到27.8平方公里,修建城乡道路121公里,新增绿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北部山区生态建设、综合开发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区,已成为焦作市民近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来,该区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7.2亿元,年均增长12%,全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30人。2016年,该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862元、13729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1.68倍,增速均居四城区第一位、全市第三位。
七项重点工作件件落到实处
一、突出转型升级,工业经济质效同步提升。
壮大龙头企业。2016年,该区佰利联公司成功并购四川龙蟒钛业,多氟多公司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厂,风神轮胎与倍耐力成功整合。
推动集群发展。五年来,该区依托多氟多、风神轮胎、佰利联、三木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延链补链为重点,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两大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1家,主营业务收入达260亿元。
强化科技创新。五年来,该区先后组织2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校“联姻”,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创建国家认可实验室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基地3家;连续7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二、突出平台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彰显。
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转型发展的主平台,全力“晋星争快”,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中站区乃至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6年,该区产业集聚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家,总数达到79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156%;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3%,税收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63.4%,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定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标准。
强化规划引领。五年来,该区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规划,调整现代化工园区整体规划,入选省产业集聚区“智慧园区”建设首批试点。
完善配套体系。五年来,该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3亿元,敷设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各类管网40余公里,改造归并电力线路70余公里,中站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为项目入驻和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拓展发展空间。五年来,该区累计投入7.5亿元,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搬迁安置工程。
三、突出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全方位开放招商。五年来,该区累计引进项目323个,总投资602.5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427.5亿元。
狠抓项目建设。五年来,该区累计实施项目360个,总投资1120亿元,完成投资357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1个、三产类项目54个、城市建设类项目13个。
四、突出专业特色,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做优特色商业区。该区规划建设2.26平方公里的特色商业区,特色商业区入驻规模以上服务企业24家,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亿元。2016年,中云电商小镇投入运营,苏宁云商等26家知名电商企业签约入驻,电商交易额突破8100万元;西部工业原料城一期五金机电市场竣工招商,签约入驻商户520余家。
做专焦西物流园区。该区科学编制焦西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施意见》;武钢物流园区一期项目建成运营、二期铁路专用线西延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兵工物流金融示范园项目即将落地实施。
做靓生态休闲产业区。该区高标准编制龙翔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高窑河至麦秸河、赵庄至北邺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红砂岭度假区部分运营,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核心景区基本建成。
五、突出城乡一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五年来,该区先后修建城区道路21公里,改建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新增供热管网、雨污水管网等管网78公里,新建成一批住宅小区,新增楼宇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推动生态体系一体构建。五年来,该区高标准绿化城市主次干道,先后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建成游园绿地15个;龙翔矿山公园一期工程、二期项目工程建成开园,南水北调主干渠顺利通水,大沙河湿地公园和新河源头治理工程基本结束。
推动城乡环境一体治理。2016年,该区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北山治理、“污染围城”整治三大攻坚战,建立“1+6+7”制度体系,强力实施“六控”制度,严格应急管控,全面完成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燃煤锅炉拆改、清洁能源改造、工地道路扬尘治理、黄标车老旧车淘汰等整治任务,PM10、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升”;全面关停、取缔、拆除北山非法采矿点及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并进行高标准绿化,被评为全市北山治理先进单位;清运垃圾50余万立方米,清理堆料53处,取缔“土小”企业21家,整改涂装企业21家,被评为全市“污染围城”整治先进单位。
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提升。该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评比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环境卫生一体化长效管理经验被省、市全面推广;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农村环境,被评为全市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工作第一名。
六、突出民生保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该区坚持民生优先,将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向民生,兑现为民承诺实事51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该区投入扶贫资金16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7个,许河、龙洞、大洼三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该区累计投入6400余万元,完成15所学校标准化改造,新建幼儿园3所,并组建许衡教育集团,中招“两率一分”连续稳居五城区第一,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22个村级卫生室,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和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区。
保障体系更加有力。五年来,该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28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发放率均达到100%;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全市首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建成运行,“五险合一”一站式社保服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治理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该区被评为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区、全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七、突出效能建设,政府施政水平不断提高。
该区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开展“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活动,累计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442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高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