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已经过去,但公众对睡觉话题的讨论仍然泛着“涟漪”,“健康睡眠、远离慢病”,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成了许多人追求的时尚。
我们处在一个繁忙的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很多人都有“时间不够用”的焦虑感,“向夜晚要时间”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有一句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话是:“死后就可长眠,生前何必贪睡”。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荒谬的,只有睡眠好,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才能让自己健康长寿。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4.6%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94.1%的居民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
睡眠不足,最直接的感受是:你的记忆力会变差,你的创造力会降低,你的警觉力会削弱,你的免疫功能会失调,你会变得容易冲动。加班到深夜或者学习到深夜,看上去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却极大地牺牲了看得见的效率,以及短时间内可能看不见的健康。
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个鼎足。长期睡眠不足,就像对身体欠下了债。如果每天少睡1个或半个小时,长期累积下来的“睡债”会严重危害健康。不仅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就连成年人的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等一系列疾病,也与睡眠不足有关。睡眠不足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倍至3倍。
睡眠不足不仅会危害个人健康,对社会也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美国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10万起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与司机疲倦、打瞌睡有关;而在我国,八成重大交通事故与司机睡眠不足有关。
睡眠亮“红灯”,需要我们有改变现状的意识,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的时间,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健康睡眠,我们还要学会排除学习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学习工作压力太大,可以尝试通过运动来减压,每天坚持运动有助于获得良好的睡眠。当然,我们还要注意饮食习惯,晚餐不要吃得太饱或者空腹睡觉,睡前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睡眠不足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比如,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显然与作业负担较重有关。虽然教育部门一直要求校方减负,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仍然很多,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再比如,很多单位有“加班文化”,这在劳动法的层面或许是不合法的,但在微观经济层面又近乎是一种常态,这种矛盾又该如何调解?
关注健康睡眠,个人与社会应该共同行动,别让“睡个好觉”成为一种奢侈,愿更多人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