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今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我市的结核病防治现状如何?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昨日,记者就此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采访。
结核病俗称“肺痨”,是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结核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所以称结核病为肺结核病,它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肺结核严重影响患者个体的身体健康,若不彻底治疗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和死亡数排第二位。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一年平均可感染15名至20名健康人。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位居全球第三。从我市的情况看,2016年我市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110例,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
近年来,我市的结核病疫情与全国一样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当前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结核病发病人数较多,防治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治工作的需要,流动人口结核病发现和治疗管理难度大,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不高,防范意识普遍不强。
为进一步减少结核病危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制订了“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到2020年,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患者疾病负担进一步减轻,肺结核发病和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
“预防结核病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传播的。”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牛政说,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就可能受到感染。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咳嗽、打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是预防结核病的关键。”牛政提醒,各学校要积极预防结核病在校园的传播。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度大,学生间相互接触密切,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极容易感染和传播结核病。如果发现有连续咳嗽、咳痰两周及以上或者痰中带血的同学,应及时让其就诊检查。日常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加强体育锻炼,规律生活,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感染和发病的机会。学生或教职工一旦患了肺结核,要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待传染性消失后,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证明才能复学、上岗。
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医院看病。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患了肺结核怎么办?牛政提醒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个月至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个月至24个月。患了结核病要到正规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国家为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有抗结核病药品和主要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