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是不是实体经济的敌人?抑或其本身就是实体经济?这是困惑很多人的一个问题,并让电商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人民日报》近日在题为《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的报道中明确提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
该报道称,“浙江不遗余力扶持新实体经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迅速崛起,集团去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把电子商务定义为新实体经济,这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是今年我国主要经济工作之一,也是我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稳中求进工作目标的关键性政策部署。但对于什么是实体经济,公众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实体经济视为实业经济,甚至等同于制造业,从而把电商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电商阻碍和破坏了实体经济发展。
仅仅在十年以前,恐怕很少有人相信,电子商务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7亿网民,4.7亿人是网购粉丝,去年电商营业额超过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虽然有这么多人参与网购,有这么大的市场份额,但电商一直面临“身份危机”,缺乏广泛的价值认同。在重视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如果我们把电商视为实体经济的对立面,显然会使电商放慢前进的步伐。
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制造业,还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物质和精神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电商主要从事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通活动,实际上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在为传统实体经济服务,它显然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网络经济特别是网购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因为买东西买的是实物,电商是一个新的流通方式,把消费者和生产者更好地连接起来”。
电商不仅不是实体经济的敌人,反而能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电商也不是实体商业的敌人,而只是竞争对手。电商确实抢了实体商业的阵地,但传统商业陷入困境主要在于自身发展出了问题。在美国,传统零售业才是主流,因为他们构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完善的服务体系,把传统零售业做到了极致。而我们的实体商业,在渠道创新和增值服务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市场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共同发展。作为新实体经济,电商为传统实体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作为竞争对手,电商的发展有利于倒逼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