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圳是我国创新增长的标志,创新始终贯穿深圳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山寨之都”到“设计之都”,再到“创新之都”,深圳凭借不断创新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急先锋和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如今的深圳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孕育出了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明星企业。2016年,深圳的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647件,占全国总量的一多半,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位。
深圳被称为“发明之都”。美国《商业周刊》曾用“深谷”的称呼来对应美国的硅谷。报道中说,“深谷”和“硅谷”二者最大的相同点是在气质上形成了共同的创新精神。从深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它在30年的时空跨越中先后创造出两大奇迹:
1984年,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出以要素驱动为基础的发展奇迹!
2016年,以一天55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创造出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奇迹!
可以说,深圳面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完成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精彩转型。那么,深圳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呢?让我们追寻深圳的足迹,从中破译其成功转型的密码……
A
面对“科技荒漠”,敢问路在何方
深圳人不会忘记,1995年,当“三来一补”产业还很吃香时,深圳的主政者却要冒着经济减速的风险,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时这个产业对深圳来说,好比是水中捞月、镜里看花。因为受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教资源匮乏、科技人才稀缺三个短板的限制,要想在这块“科技荒漠”上营造出一片“科技绿洲”,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想法。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回忆说,当时谁听到深圳要搞高科技就马上嗤之以鼻,“你们走低生产、做箱包的,哪会什么高科技”。不管是人们非议也好,作笑料也罢,但深圳认准了这条道就要走到底。深圳的主政者既有聚天下英才而用的雄心,更有打造“科技绿洲”的决心。
1995年7月,深圳提出“科技兴市”战略,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明确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正是得益于这提前其他城市将近10年的前瞻布局,深圳逐渐建立起了高科技产业基础。
B
汇聚创新要素,向着企业“集结”
在深圳的创新传统中,企业是永恒的核心。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4个90%是深圳自主创新的最大特色。
市场是推动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深圳市委书记许勤认为,深圳企业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主要是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如华为45%的员工为研发人员,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近10年研发投入达240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2万件;腾讯公司5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拥有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在全球互联网企业中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位居前列。在刚刚发布的2016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中“深圳创造”表现十分抢眼,中兴通讯以4123项已公开PCT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华为以3692项专利申请紧随其后。
深圳还加大企业研发活动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者、组织者和风险承担者。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深圳财政科技资金近70%投向企业,每年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占立项总数的50%,70%以上创新载体布局在企业。
C
聚集创新资源,增加有效供给
你唱戏,我助力。深圳推行的“一肩挑两头”的科技创新券制度是针对创新型企业缺乏专业化服务而设立的。如果一个企业需要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等方面支持,就可以按照每年成长计划到深圳科创委申请最低1万元、最高2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然后去找你需要的企业签合同,经科创委审核后,企业就能拿到创新券付给为你服务的科研机构,这样既支持了企业又支持了科研服务机构。
你搭台,我出钱。这些年深圳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突飞猛进、成果斐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设计了一套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在该市发展的制度。作为政府只为资助埋单、为成果埋单,而不直接养人、养机构。在这样的制度下,催生了一批被称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如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它们成功扮演了成果产业化的“红娘”,给有创业冲动、想发掘金矿的企业递上一把高科技的“铁锹”。
2016年,深圳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1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14家。目前已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试、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493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开放合作、民办官助、企业主体为特色的创新载体体系,为源头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深圳高等教育曾经被视为短板,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近年来深圳采取引进、合作办学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目前已建成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12所高校。
D
栽下梧桐树,引得“孔雀”来
为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深圳先后出台了《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提出20条81项措施178个政策点,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各级各类人才群体。
为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深圳实施了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设立了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等人才激励保障奖项,对在深圳工作或者创业取得优异业绩、社会贡献程度较高的专业人士,按照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后备级人才4个不同层次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从2014年起,该市修订《深圳博士后管理规定》,对在站期间经中期考核和期满考核合格的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发放12万元生活补助(总额不超过24万元)。对在深圳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出站博士后人员,给予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科研资助。
深圳还将引进人才的触角延伸至海外,2011年,深圳启动“孔雀计划”,每年投入3亿至5亿元,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创新,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此外,深圳市还先后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澳洲设立了4个驻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并利用清华大学驻美国硅谷研发基地设立了深圳市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涌现了朗科、迅雷等一批“海归”骨干企业。
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各类人才源源不断从五湖四海结伴“飞”入鹏城。目前,深圳有16位全职院士和19位双聘院士,技能人才总量达2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69万人。
曾经的“科技荒漠”,如今成为一片“创新绿洲”。柔宇科技研发出厚度仅0.01毫米、世上最薄的柔性显示屏;光峰光电造出第一台百英寸激光电视、第一台20000流明电影放映机;汪韬关于飞翔的梦想,已随着大疆的无人机飞向世界……截至目前,深圳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中国“深谷”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众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