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充当我国金融创新的“领头羊”角色。深圳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金融改革创新的历史,从1990年建立国内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开始,先后创办国内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深圳始终走在金融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深圳金融业资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三、证券公司营收规模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首位、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全国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深圳排第22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和上海。
“投石效应”是指石头落入水中后产生的一圈圈不断扩大的波纹,人们通常也将某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发生在社会上引起的连锁反应称为“投石效应”。深圳正是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与资本市场的乘数原理,激活了金融市场的一池春水,“投石效应”的极佳效果正在深圳不少高科技企业和产业集群中凸显出来。
从一些关键的金融业指标上看,近年来,深圳金融业整体规模实现了大幅提升,在总量扩张、市场体系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2016年,深圳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76.8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GDP的14.8%,再创历史新高;金融业实现国、地税合计税收979.1亿元(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790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0.2%,居各行业第二位。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银行业总资产7.85万亿元,法人证券公司总资产1.25万亿元,法人保险公司总资产3.6万亿元,三者合计约12.7万亿元。
金融创新 政策引路
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一个人,科技创新就是筋骨,而金融则是血脉,血脉充足,筋骨就强壮,精神就健旺。深圳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他们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的培育和金融领域的创新。
2003年,在深圳金融业发展处于低谷之际,该市首个涉及金融发展的文件——《深圳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出台,接着市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也挂牌成立。地方金融办不是金融监管部门,在扶持金融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政策指引,即通过制订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政策扶持,使金融资源配置到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中去,提高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二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业本身就是深圳的支柱产业,支持金融业发展壮大,符合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此,深圳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通过给予落户奖励,努力引进新金融机构,努力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此后,市场化道路、优惠政策支持和政府优质服务,构成了深圳金融发展的主基调。
财政杠杆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财政对产业的投入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此,深圳市财政部门通过建立企业融资平台,发挥产业资金杠杆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帮助导向型产业和企业融资。
从2011年起,深圳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信用再担保体系单笔贷款上限放宽到3000万元,同时启动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改革,切实解决了重点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这些融资平台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举了一个例子,一般“孔雀团队”落户深圳办企业起步资金都在3000万元,其中深圳市科创委最低会给予1500万元、为期3年的免息资金支持,3年后当政府资金退出时,政府会为企业引入另一个风投机构来接盘。这时,企业已渡过了初创期资金匮乏的难关,许多投资机构也愿意入场接盘,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开展创新活动,保持创新活力,从2006年起,深圳市政府设立金融创新奖,每年拿出1200万元支持全市金融创新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深圳每年对金融创新的投入都高达2600万元。每年年初,深圳市金融办会邀请专家对金融企业申报金融创新项目进行严格审查,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以此引导和激励金融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多层融资体系凸显“乘数效应”
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定位十分清楚,那就是打好两张牌:一是深港合作牌,主要是建设前海蛇口自贸区;二是多层次市场牌,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完美对接和良性互动,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前海蛇口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和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四个跨境”,尤其是跨境人民币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6年年底备案金额超过1100亿元,累计提款364.57亿元,业务规模领先全国。目前,前海蛇口自贸区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40家、证券业金融机构88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2家,另有融资租赁公司2000余家、商业保理公司4000余家、小贷公司36家、信用担保公司280余家,基本形成了横跨不同行业、不同业态、多层次的金融生态圈。
深圳金融产品创新迭出,许多产品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银行创新推出了与利率、汇率、股票、外币及银行间货币市场挂钩的产品;证券企业创新推出了新型集合资产管理、专项理财、特色信托、新型基金以及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产品。
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深圳在全国首创人民币大额提现收费制度,利用市场方法和经济手段,适当调节社会现金需求量;在全国率先推出票据影像处理系统;上线深圳金融结算系统,为商业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平台,建成国内首个集多层次、多品种、多市场、多交易模式于一体且能满足不同品种差异化需求的证券交易系统。
深圳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由2003年的76家,增加到2016年的233家,其中中小板94家、创业板62家,居全国第六位。
创投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深圳的创投机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不断增加的创投资本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政府引导以及深圳本土环境的培育下,深圳正在不断向“创投之都”迈进。
早在2000年,深圳市政府就通过了全国第一部地方创业投资法规——《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1999年,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带动2亿元社会资本设立了以创业投资为主业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创投成立之初,深圳市政府就明确提出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政府对其“不塞项目不塞人”。深创投在内控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留住了大批优秀创投人才,无形中起到了向导作用,强力吸引着全国机构、资本来深圳设立创投机构。
深创投创立后不久,达晨创投、同创伟业、中科招商等一些创投行业领军公司相继在深圳崛起。深圳创投机构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投资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帮助这些企业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对深圳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深圳创投企业数量还不到1000家,目前深圳共有创投机构1.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1万亿元,是全国创投最为活跃的地区。
今天的深圳已不再是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组成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PE/VC、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业态层出不穷,要素交易平台、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网络借贷等企业数量与日俱增,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