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1998年任总工程师。1999年,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侯红军任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2006年,多氟多公司董事长李世江随团到日本访问。一位老专家告诉他,有一种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材料叫六氟磷酸锂,是氟化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每吨价格高达100万元,生产技术为日本企业垄断,我国完全依靠进口。位卑未敢忘忧国。老专家的一番话,让多氟多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李世江的倾力支持下,历经多年攻关,侯红军创业创新团队研发的六氟磷酸锂从2克、2公斤、2吨、20吨到现在全面生产,并首创了以工业无水氟化氢、工业碳酸锂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的新型原料路线,规模达到了全球第一,产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六氟磷酸锂打破了国外垄断,结束了我国锂电池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制造成本,对我国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民族工业争了光。该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战略新兴产业专项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共申报专利30项,获得授权专利2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4项。
侯红军笃志创新,带领技术人员在氟化工领域取得了多项石破天惊的重大技术突破。其中,氟硅酸钠法生产冰晶石以全新的生产工艺实现了磷肥副产品的废物利用,晶体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领先时代的战略眼光,助推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电子级氢氟酸是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材料之一,而国内用的高纯度电子级氢氟酸主要依赖进口。针对这一情况,侯红军团队以工业无水氢氟酸为原料,以新工艺自主研发电子级氢氟酸,产品纯度达到了十亿分之一的PPT级别。这一技术工艺的重大突破,打破了我国高品质电子级氢氟酸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工信部列为重点产业振兴专项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经历了5年的探求与前行,多氟多已经接近芯片行业的大门。
从成功研发六氟磷酸锂,到突破电子级氢氟酸产品的技术壁垒,侯红军带领多氟多所走过的道路呈现出这样的轨迹——从传统氟化盐行业向新能源氟工业转型、从基础化工行业向电子氟化工的高端产业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在创新中嬗变,他带领多氟多正向着技术尖端化、产品国际化的“中国创造”时代大步迈进。
侯红军长期致力于氟化盐行业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包括HF生产工艺技改项目,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技术项目,无水氟化铝、无水氟化钙、六氟磷酸锂项目等,主持开发了干法冰晶石、粒状冰晶石、氟化镁、氟硼酸钾、氟钛酸钾等一系列氟化盐产品。其中,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技术属国内首创,该项目2002年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无水氟化铝工艺在2010年环保部出台的“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中被列为环境友好工艺进行推广;六氟磷酸锂用于锂电池的电解液,可替代进口,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风险、高附加值产品,它的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这个产品的垄断,为中国争了光。
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侯红军团队用自己的六氟磷酸锂生产电解液,用自己的电解液配套生产锂电池,再通过锂电池的良好性能,反过来推广六氟磷酸锂,建立了高水平的锂电池及其原材料研究开发体系。在此基础上,多氟多将动力锂电池和“互联网+”高度融合,研制开发了电池、电机、电控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2016年,在侯红军团队的引领下,多氟多年产3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开工建设,该项目配套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获得2亿元国开发展基金支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和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汽车摇篮工程。氟化工起家的多氟多正成为最具发展潜力、最富有想象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成为中原大地熠熠生辉的规模化高科技明星企业。
侯红军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3%,对科技研发人员实行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制,对取得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公司科技研发机构健全,拥有独立的氟化学研究所、省级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托,他主持修订了冰晶石、氢氟酸、无水氟化氢、氟化铝4项国家标准,制作了冰晶石和氟化铝国家标准样品,代表我国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和氟化铝X荧光仪器分析方法国际标准,为我国氟化工和世界氟化工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的梦,从美丽化工梦做起。侯红军说,延续创新基因,手持创新利剑,多氟多有新能源,还有新能源汽车梦,画出产业链条路线图,绘就志存高远的发展梦,助力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