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发布国民大数据,其中一项很有意思:30万元收入成幸福拐点。调查发现,虽然收入多少与幸福感基本成正比,但年收入30万元是一个幸福的拐点,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人,随着收入增加幸福感反而逐渐下降,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低于年收入8万元至12万元的群体。
类似的话,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说过:“一个月有两三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了。”同样,他也认为钱太多了幸福指数会下降。他说:“超过一两千万元,麻烦就来了;超过一两亿元,麻烦就大了。”吃瓜群众纷纷表示“我不怕麻烦”,甚至觉得富豪们是赤裸裸地撒娇,故作深沉罢了。其实,双方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别人眼中的幸福,一个是个体幸福感——难道马云当上首富的同时,也成了中国最幸福的人?
几乎所有调查都表明,同等条件下,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幸福。这很好理解,富人的生活更有保障,需求更容易被满足。但大家别忘了,同各项需求被满足的区间相比,财富上升的空间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多数需求基本被满足时,他的获得感可能会上涨乏力甚至停滞不前,尽管他的财富依然在不断增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幸福拐点现象”,表现在生活中,富人与普通人在幸福感上的差距,远不如金钱上的差距那么大。
从获得幸福感的角度来看,其实穷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富增加一点,幸福感就会迅速上升。反倒是富人,一天赚的钱可能够穷人奋斗一生,但其生活状态已经无法因此发生太大改变。当赚钱已不再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时,就得从别处寻找幸福感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曾说,“真不觉得有多幸福”,但在别人眼里恐怕他不得不幸福。在很多人眼中,莫言都得了诺奖,够幸福的了。而在莫言心中,诺奖不会填满所有的幸福需求,起码那点奖金在北京买不了多大的房子,而只要有压力和焦虑便难言幸福。可见,幸福既是比出来的,也不是比出来的,怎么回答都对,也都错。
对于每个人而言,如何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才是关键。经济窘迫时,先把财富短板补起来是头等大事;生活稳定后,全方位提升自身幸福感,而不要将“没别人有钱”当成不幸福的理由;面对取舍时,我们更要仔细思量——如果财富增加的同时,幸福感可能会下降,还值得吗?
财富只是提升幸福感的工具之一,绝不是全部。幸福赛道上的竞争对手往往并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