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要想更好地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就要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忠于职守,敢作敢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坚持驰而不息地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了“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他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中国当前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急需一批真正敢担当、真担当、能担当的领导干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哪些担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担当:一是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二是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三是坚定不移的改革担当。四是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五是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六是强军兴军的治军担当。七是敢抓敢管的治党担当。八是好干部的为官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为广大干部做出了表率。他把对人民负责视为天职,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感情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用行动诠释了“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国家永固、长治久安为己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展示出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伟气魄。
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和真心实意的为民情怀
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是敢于担当的基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去做正确的事情。有的领导干部怯于担当,回避矛盾,宁可无功但求无过;对领导指示有时候虽有不同见解但往往抱着“领导永远是对的”的思想,害怕冒犯,不敢提意见;集体讨论或者民主生活会上常常避实就虚,说好不说差,不能开诚布公、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此,领导干部务必要转变思想观念,大胆作为。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转变落后的从政理念是敢于担当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真正树立起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执政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责任观、权力观、服务观,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所以,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与视野。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
领导干部既然选择了从政这条路,就有自己的初心与理想追求,拥有更强的公心、公共意识、为民意识与自我价值感,他们更应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也就是更具有为民情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最朴素的为民情怀。个人的成就与对社会的贡献是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一种心态:我是来服务的,这是我的职责、我的使命,也是我的价值、我的选择。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这也是价值的实现。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奋斗的目标。
忠于职守、敢作敢为,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综合能力
忠于职守、敢作敢为是勇于担当的保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恪尽职守、履职尽责是分内之事,责无旁贷。该当则当,不躲不避,忠于职守,积极作为,尽职尽责。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综合能力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既要进行决策,也要执行落实,要博览群书,时时充电,学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成为通才基础上的某一领域较专业的领导人才。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同时,要科学面对冲突与矛盾,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冲突矛盾无时不有、无刻不在,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然而,冲突不一定是坏事,要客观理性面对冲突,充分发掘冲突的积极价值。不能害怕回避冲突,也不能一味采取压制、妥协或放任的方式。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强调:“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此外,要用好五大思维方式,即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与辩证思维,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析应对矛盾和问题。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奖惩激励机制,驰而不息地全面从严治党
有效的奖励机制是敢于担当的助推器。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的Y型人格理论揭示人的本性都有向善与积极作为的一面,只是环境限制或改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而且现代社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多数人的素养在提升,他们都在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与价值,所以要千方百计激发广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价值感与成就感,激励他们把人生的追求从生理、安全、归属等生存需要层面上升为更多追求尊重认可与自我实现的层面,激发他们为民服务、为国勤政的历史使命感。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广大干部敢作敢为提供轻松宽容的环境。“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领导的魅力与影响力来自跟随者的认可与服从,所以会有上行下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引领,上级做给下级看。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贯彻“三严三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全面从严治党是敢于担当的坚强护卫。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培养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党员队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不遗余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据人民网-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