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副题是“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在众多的肿瘤中,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肝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其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均占全球一半以上,肝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近日,记者走进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通过与肝病专家和医护人员交流,了解肝癌的相关情况、规范治疗和防治知识。
三大因素成肝癌致病诱因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主任张淑娥介绍,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狭义的肝癌即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按照病理类型可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细胞癌。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协同作用,经过启动、促癌和演进等多步骤过程以及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引发肝癌的因素很多,其中肝炎病毒、黄曲霉素和饮水污染被认为是三大主要因素。
在临床上,肝癌病人常经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过程,这揭示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甚为密切。研究确认,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在我国,乙型肝炎高发流行区往往同样是肝癌的高发区,而丙型肝炎感染则是发达国家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曲霉素是另一个重要的致癌因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玉米、花生等食品中。人们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诱发肝癌。目前,报道的诱发肝癌最小剂量每天仅需10微克。同时,黄曲霉素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协同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肝癌也不例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癌高发地区的饮水来源与肝癌发病有关。饮水污染是肝癌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饮用沟塘水的地区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而饮用河水、井水的发病率则较低。另外,肝癌的发生还与土壤及农作物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硒、钼等有关。
除了以上三大主要因素外,嗜酒、肝吸虫感染、吸烟、接触农药等也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张淑娥提醒,肝癌发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往往不容易引起注意,只有到了中晚期时症状才较明显,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后出现急腹症表现等,也有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
从体征方面观察,早期肝癌患者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类似肝硬化体征,而中晚期肝癌患者通常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体征。此外,合并肝硬化患者常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腺增大、下肢水肿等症状,发生肝外转移时可出现各转移部位相应的体征。同时,肝癌患者还常伴发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肝肾衰竭等并发症。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一旦症状明显,发现时就可能是中晚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得了肝癌就等于判了死刑。那么,面对肝癌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对此,张淑娥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肝癌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多年来,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全体医护人员在该科主任张淑娥和副主任范燕峰带领下,不断钻研肝癌的相关知识,引进先进的治疗仪器和技术,通过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方法,帮助众多肝癌患者改善病情、延缓生命,取得了较好效果。
张淑娥介绍,微创介入治疗的优点就是微创、损伤小、疗效确切,深受广大肝癌患者的欢迎。目前,该科临床应用较多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消融治疗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局部消融治疗的效果甚至能和手术切除相媲美。2014年6月,该科在我市率先开展了消融技术治疗肝癌,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
2014年8月,我市有着20余年丙肝病史的居民王女士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当时CT显示肿瘤直径约2厘米。考虑到手术风险较高,且术后肿瘤复发概率较大,张淑娥在与王女士充分沟通后,采用超声引导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为其进行治疗,手术十分成功。术后1个月后身体恢复良好,王女士又像往常一样开始正常生活和工作。后来,王女士又多次复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现象。
由于仅有约20%的肝癌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和局部消融技术等治疗,所以该科微创介入治疗的另一种方法——经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应用更为广泛。这种方法能有效阻断肝癌的动脉供血,有效控制肝癌生长,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使肝癌患者获益,已成为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理想选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肝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就是其中之一,并受到医学界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分子靶向药物不同于传统的化疗,而是将药物主要作用在肝癌细胞生长代谢所需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的靶点上,导致肿瘤血管萎缩和癌细胞死亡。它在控制原发性肝癌的肿瘤增殖、预防和延缓复发转移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我国新研制的抗肝脏肿瘤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三期临床试验的试验中心之一,在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日常防范很重要
肝癌来势汹汹,让人谈之色变,所以科学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如何才能预防肝癌呢?张淑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肝癌的防治要点归纳为三点。
一是一个基本概念,即高危人群。张淑娥指出,肝癌主要发生于相对特定的人群,医学上称之为肝癌高危人群,非高危人群发生原发性肝癌的概率很低,多以转移癌为主。肝癌的这一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捷径和便利。在我国,肝癌易发人群主要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无论有无肝硬化,都应定期随访,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者。另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也属于肝癌易发人群,只是发生的危险性较病毒性肝炎要低得多。
二是两个中心理念,即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断。积极预防的目的是让肝癌“最好别来”,早期诊断则是把肝癌扼杀在“襁褓”之中。肝癌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肝炎的传播、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等基础肝病、避免酒精和药物等肝损害因素、远离水污染和变质食物等环境因素。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临床实践表明,小肝癌(直径小于3厘米)与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早期得到科学治疗,五年生存率应当在90%以上,不少患者甚至可以长期存活。
三是三级普查管理。早期诊断最主要的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普查。为了进行科学有效的普查管理,可依据肝癌易发的危险程度将肝癌易发人群分为三类,并列出普查的相应时间表。第一类是高度危险人群,应至少每三个月做一次相关检查。第二类是中度危险人群,即没有明显肝硬化也没有肝癌家族史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至少每半年做一次相关检查。第三类是低度危险人群,即非病毒性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应至少每一年做一次相关检查。
本报记者 高永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