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我在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担任宣传部长。1992年,我到企业项目上担任党委书记、指挥长,直到2006年退休。由于搞宣传工作时间较长,我与报刊、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良师益友的《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更是我深深的情与爱。
1968年2月,我穿上军装,与战友们一起离开家乡。1984年在百万大裁军中,我脱下戎装,换上工装,转业落户到异乡。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一年多后,我调到机关设在焦作的中铁十五局二公司任职。或许是因为对家乡《焦作日报》特有的情感,或许是被《焦作日报》那精彩的文章、图文并茂的版面以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风格吸引,或许是因为我参军前就常看,或许是因为对参军后返乡及归队时都要带几份家乡的报纸与战友们分享家乡精神大餐的追忆,应企业员工们要求,我每年都要订三十多份《焦作日报》,分发到机关各科室和直属单位。同时,单位许多人都拿起笔来为党报写稿,我本人也多次被焦作日报社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聘为特约通讯员等。
我到项目工地任职后,由于特别喜欢《焦作日报》,每次从家里往工地去,总要带上厚厚的十几份甚至几十份《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在旅途的火车、汽车上,我打开报纸,就会吸引许多旅伴艳羡的目光。把报纸带到项目部后,我就用报夹夹住并挂在会议室的报架上,让项目部及到项目部开会、办事的员工们阅读。有的员工还悄悄把报纸取走,带回队里与大家分享。驻地领导和群众到项目部办事,在会议室谈工作或闲聊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走近报架看报纸,尤其是看到《焦作日报》时,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十分惊喜。他们人在他乡,却能从报纸上了解到家乡焦作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有几批当地领导和群众,就是通过我们项目部同志介绍来焦作旅游的。在云南省石林县修建南昆铁路时,该县领导多次在我们项目指挥部看《焦作日报》,并夸赞报纸办得好、办得活、有特色、上档次,是份好报纸。
我退休前后的十几年里,《焦作日报》这位良师益友陪我先后到过云南、湖南、广东、福建、四川、重庆等省份的多个项目工地,每到一地都受到高度评价。2015年以来,我不再外出工作,但订阅和收藏《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至今,我在乡下老家存放了最近两年多的《焦作日报》《焦作晚报》。①2
来稿请寄:焦作日报社总编室田香静(邮编454000,焦作市人民路890号报业国贸大厦)
电子邮箱:jzrb60n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