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细心网友发现,携程、同程、去哪儿、途牛等旅行服务平台的“在线订票”都存在消费陷阱,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热心”的帮忙勾选了航空保险、贵宾休息室、酒店大礼包等付费服务项目。因为网站的页面上没有任何提示,如果消费者直接点击付费,就会稀里糊涂地为不明账单付钱。记者还发现,除了第三方平台之外,个别航空公司官网也存在捆绑保险的情况,简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也烦不胜烦。
(据《北京青年报》)
所谓的“帮你消费”并非网络订票平台基于好心帮助消费者选购商品,而是在消费者不知情时,替消费者勾选其并不需要的消费项目。笔者认为,网络服务平台的过度“热心”,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对此,监管部门理当对这些平台进行惩戒,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作为消费者重要的权利,主要指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商品的真实情况,并按照内心意愿选择商品或服务。也就是说,商家应该全面、客观、毫无保留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不能过于片面,有所隐瞒,不能设置陷阱让消费者“被消费”。
即便商家有顺带推销某种商品的意愿,也需明确告知消费者,而非替消费者勾选附加消费项目。虽然消费者睁大眼睛可能会及时取消勾选,但正常情况应该是,商家将消费者可能购买的商品展示在相关页面,消费者想买的话可以主动选购。
这种商家替消费者勾选商品,消费者看清后需要取消勾选的现象,无异于变相的捆绑销售。更有甚者,当消费者放弃附加消费时,将无法再享受拟购买商品的降价优惠。商家的这些“热心帮忙”不仅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利用优势地位攫取不当利益的违法行为。譬如,以优惠价格吸引消费者,却暗藏附加消费项目,取消附加消费后则不能享受优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营欺诈,应该受到行政处罚。而消费者有证据表明其对附加消费不知情时,也有权索赔。
值得强调的是,假如没有强力的监管,此类现象不会绝迹。因此,遏制“帮你消费”,不能单靠消费者睁大眼睛,单枪匹马地向商家叫板,更不能靠商家良心发现。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让欺骗消费者、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得不偿失。同时,应完善纠纷解决法规,压实商家责任,出现相应纠纷时,要求商家自证清白,即其应证明已通过短信等形式明确提示、告知了附加消费项目的情况,否则应视为未告知消费者,应退还钱款。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一个正常、轻松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