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示范区:六突破集聚创新正能量
武陟县:抓创建提升对外新形象
服务模式:一切以创业者为中心
市领导督导国道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项目推进工作
图片新闻
我市召开 “四城联创”工作通报会
“天福”:添福焦作造“新城”
《焦作日报》圆了我的“新闻梦”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日报》圆了我的“新闻梦”
□薛德安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从首次在《焦作日报》发稿至今,我与《焦作日报》结缘已经整整30年了。30个春秋交替中,我从毛头小伙儿步入知天命之年,《焦作日报》由刚刚复刊时的4开4版发展为对开12版,昔日的孱弱小苗已经成长为豫北的知名大报。

  我命运多舛,幼年残疾。高中毕业后,我天真地想凭借喜写作文的优势求生存。可苦苦5年写了10部中篇小说全被判了死刑。1987年4月,我在路上拾到一张焦作日报,我想既然文学之路难走,就走写新闻这条路吧。这张报纸从此充实着我的人生。1987年6月,我写的《化工乡办起扶贫储金会》的新闻,由王应文老师精心编辑后,在《焦作日报》头版刊发。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绝望无助的我立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写好新闻稿,走出自强路。从此我和《焦作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农村通讯员,我从《焦作日报》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从焦作报业人身上得到了很多教益,我忘不了王爱军、李斌等领导对我的鼓励,我忘不了赵金瑜、郭剑、史文生、李建设、李冬露、金桂香、张萍等老师的谆谆教诲。

  1992年年底,我因工作单位变化,当年有几期《焦作日报通讯》没有收到,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焦作日报》新闻研究室的皇甫其棠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缺几期《焦作日报通讯》的事,并提出希望以后每月都能及时收到《焦作日报通讯》的要求。谁知一周后,我果然收到了皇甫其棠老师寄的1992年全年《焦作日报通讯》,同时将《焦作日报通讯》寄到了我新的工作单位,连续3年,一期没少,我从中获益甚多。

  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孟县酿造厂三轮齐转市场》的新闻稿。在报社编辑部,我向史文生老师建议:“史老师,酿造厂科技、质量、服务三个轮子一齐转的做法不错,如果咱报社能写个言论,这样对其他企业都有借鉴作用。”谁知一向为人随和的史老师却一脸严肃地说:“我也认为有配言论的必要,你写新闻有些年头,这篇评论你来写吧!”从报社回家后,我两天中数易其稿总算把言论写成,史文生老师修改后,以《小产品也能做出大文章》为题在《山阳晨话》栏目刊发了。

  《焦作日报》数位编辑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当面指点,使我的写作能力一步一步得到提高。目前累计发稿5000多篇,30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评为孟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获了“河南省自强模范”称号,并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日报》还以《一个残疾人的自立自强之路》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焦作日报》。

  30年来,阅读《焦作日报》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原来是读纸质版,1997年我学会用电脑后天天读电子版,去年我手机里安装了《焦作日报》APP,每天能够随时随地阅读《焦作日报》了。喜欢读报,矢志写作,使我从农村融入城市,在城里买了房,夫妻俩有工作,女儿、儿子分别读大四和大三,生活虽不富有,但也颇有滋味。

  《焦作日报》的授“渔”之恩,我将永远铭记。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