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孟州市槐树乡的沟沟壑壑里,油用牡丹花开正艳,昭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好收成;牡丹花地里套种的国槐,也刚刚吐出新绿,在微风中摇曳。
此情此景,让该乡汤庙村党支部书记赵胜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2014年种植了40亩油用牡丹,今年进入丰产期。“今年每亩牡丹果夹的收入至少在3500元以上,加上套种的国槐,每亩每年还能增收2000元左右。”他乐呵呵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4月11日,记者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受到了槐树乡因经济大发展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槐树乡水利条件较为落后,规模种植形不成,土地流转转不出,传统农业产值低、效益差,群众增收缓慢,该乡也成了省定贫困乡。
穷则思变。槐树乡为了甩掉贫困帽子,尝试过发展苹果种植、林木业、生态农业等项目,但由于受地质、水利条件影响,收效甚微。2013年春,油用牡丹这种经济作物进入槐树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视野。
当年秋天,该乡燕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天领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到陈天领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把油用牡丹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目前,该乡油用牡丹的种植面积也从刚开始的几十亩突破到1万亩。
“在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种植的同时,乡里还鼓励农户采用‘国花’套‘国槐’的种植模式,来增加群众收入,种槐树也是槐乡人的家乡情。”该乡党委委员卫元旗说。目前,该乡在牡丹地里套种国槐、双季槐也达到了1000余亩。
种植牡丹和国槐,在带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乡容乡貌大变样,吸引众多周边游客前来游玩。现在,该乡已在围绕油用牡丹种植区开发旅游线路,已经修建开发了牡丹谷及沿途廊道,发展配套的农家乐餐饮项目、窑洞宾馆及相关娱乐设施也陆续建成。
位于该乡耿沟村的耿则璞地坑窑院是南太行窑洞文化的代表作,也是村民耿建民家的老宅。看到槐树乡旅游商机的他,近两年已投入了20余万元,对地坑窑院的大门、窑洞以及厨房进行了修缮,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来参观游览的人数不断增加,节假日时最多能达二三百人。”耿建民颇有几分自豪,“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共同来槐树乡开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