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论断
●现在的游客跟20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了,20年前是穷旅游,拍照片而已,现在的游客更多的是自拍,喜欢快乐,喜欢时尚,喜欢刺激。所以,搞旅游除了抓核心景区之外,需要有特色的住宿,需要有各种各样活动和吃喝玩乐项目,这就是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做法。
●中国的旅游政策是全国一盘棋,是统一的。最适合东部的政策不一定适合西部,最适合西部的政策也不一定适合东部。所以,要选择适宜自己的方向来发展,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游客喜欢的方向上。
●中国近年来的旅游,已从原来单一的观光景区的开发,变成了综合性的开发,做休闲、快乐街区,不是做单纯的仿古街区或者历史街区,而是给游客营造温馨的氛围和诗情画意的环境。
●旅游产业要转型升级,就要走出去,要与互联网、交通、农业、体育等结合,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把游客的消费力释放出来。
1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和转型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旅游都是同样的性质,都是通过旅行社组成旅行团,以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进行大批量的销售,旅行社给游客规定了固定的旅游路线、住酒店的标准间、吃集体的标准餐。这种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是,短期之内迅速扩大了旅游市场,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旅游价格低廉。
这样的旅游就是以标准化来发展旅游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就以景区景点为中心,开发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游客来了以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旅游感受较差。旅游综合收入主要靠门票,旅游经济也被称为门票经济。
这样的旅游模式还有一个后果是旅行团的零团费。国家旅游局在2014年开始重点治理不合理的低价团,这个现象由来已久,是旅游行业的“癌症”,至今没有好转。例如,云南省花很大的力气来治理不合理低价团,甚至云南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亲自参加旅行团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负责接待的旅行社是零团费,就要从购物回扣上来赚取利润。游客跟团旅游,就要买各种各样的商品。导游拼命忽悠,强迫游客购物,游客非常不满意。景点狂宰客、旅行社不靠谱、酒店太差劲,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游客不爱参加旅行团了。
现在新出现的车友俱乐部,周末组织大家自驾出去旅游,互联网上也出现了携程、去哪儿等网络旅行社,后旅行社时代开始了。如今,国内的自助游游客占了93%,只有7%的人是团体旅行的。
现在的游客跟20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了,20年前是穷旅游,拍照片而已,现在的游客更多的是自拍,喜欢快乐,喜欢时尚,喜欢刺激。所以,搞旅游除了抓核心景区之外,需要有特色的住宿,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吃喝玩乐的项目,这就是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做法。
2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的旅游政策是全国一盘棋,是统一的。最适合东部的政策不一定适合西部,最适合西部的政策也不一定适合东部。所以,要选择适宜自己的方向来发展,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游客喜欢的方向上。广东省2011年做了一个决策,建设绿道工程,就是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设5万公里绿道,让游客和市民骑自行车、走路就能玩遍整个广东。
2008年以前,山东的旅游口号是“一山一水一胜”,这是卖资源。游客早上从济南出发,坐索道上泰山,中午下来吃中餐,下午去曲阜拜孔子,晚上回济南看趵突泉,一日游一网打尽,游客在各地都留不下来。2008年以后,山东的旅游口号变成“好客山东”,他们没有新建更多景点,而是增加了许多活动:秋天庆丰收、冬天过大年等。此后,山东游客量翻番,超过江苏位居全国第二。
中国人出国旅游,去年和前年去得最多的国家是韩国。韩国为什么能吸引中国人去旅游?就是抓住了游客的心理,发展差异化旅游。广东人没见过雪,而韩国冬季到处是雪。广东人没泡过温泉,韩国面向中国人建了许多温泉。广东人很喜欢吃补品,韩国到处在卖人参鸡汤。韩国的第一条旅游线路是在冬天旅游淡季推出来的,主要项目是滑雪、泡温泉、喝人参鸡汤。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雪景、人参,为什么旅游发展没有韩国好?因为没有做好差异化旅游文章。东北人认为冬天那里太冷,留不住游客。而冬季旅游恰恰是东北地区必须抓的旅游,只有打冬季旅游牌才会有游客,酒店入住率才会提高,景区才能挣钱,旅游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杭州市搞村庄改造,灵隐寺后面的一个村把水泥房拆了盖泥巴房,把水泥路撬了铺石板路,这不正是典型的农庄吗?这不正是典型的浙江文化吗?有家酒店在这个村子盖民宿,一间客房5000元一晚。从2009年到现在,杭州市没有增加一家5星级酒店,都去搞精品民宿了,都去搞精品特色酒店了。
3
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应该怎么做
旅游产业要转型升级,就要走出去,要与互联网、交通、农业、体育等结合,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把游客的消费力释放出来。
全域旅游的突破点在散客,只有规划、国土、农林、水利等部门全力支持,才能做好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要重视夜间消费,如果旅游业没有紧紧围绕夜间消费做文章,旅游产业链根本拉不长。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直接消费的1元钱会带动相关产业消费7元钱,只有这样,吃、住、行、游、购、娱才会繁荣起来。住宿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浙江近年来拼命抓精品民宿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怕客人流失了,到别的地方去住。
(本报记者张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