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旅游者已经走出了景点,从去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约三分之二的游客都不去景点旅游,而是选择郊区休闲游、乡村度假游等旅游方式,其中徒步户外游最为流行。”日前,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对记者说。
“游客的旅游趋势影响了旅游的政策,以前旅游行业每年搞星级饭店、A级景区创建和评选,强调旅行团、旅行社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旅游业向各种业态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发展的战略上转向了全域旅游建设。”周永广说,从景点景区游向乡村游、城市步行街游、山地游等转变,拓展了旅游的空间。
杭州2002年就开始发展全域旅游了,旅游总收入从当年的20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2500亿元,游客数量也增长了十几倍。
杭州是怎样做的呢?周永广告诉记者,杭州通过建设城市步行街带动了城市游,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带动了乡村旅游。比如,西湖免门票,让游客与市民共享,把杭州从依靠景区景点的旅游变成了靠近西湖的整个城区的旅游。再比如安吉县、桐庐县,这些地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了乡村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产业,是依靠政府还是企业的投入?周永广认为,全域旅游的建设投入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来完成,政府要承担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要负责打造旅游景点。所以,政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如果投入不精准,仍然依靠工业化、城市化的套路去发展旅游产业,会导致很多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好的经济效益。
在周永广看来,旅游产业是一个永续经营的产业,不会像煤炭等资源产业那样出现涨涨跌跌的现象。“虽然旅游行业永远是朝阳行业,但仍需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改革?就是不搞同质化竞争、不搞无差异化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上A级景区、建星级酒店,而是瞄准景区旅游设施建设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针对游客的需要去做文章。”周永广说,“比如我们建旅游公路,就是哪儿风景好,就往哪儿里建,这种公路主要是满足游客观景需要的,建设思路完全变了。所以,我们在建设旅游设施或者景点时,都应该在这种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动脑筋。”
做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很重要,服务也很关键。“日本东京没有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为什么旅游做得好?因为市民热情好客、出租车司机的服务很友好、街道整洁。旅游最打动人的不是自然风景,不是名胜古迹,而是旅游目的地的人。”周永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