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王乾升,男,65岁,河南温县人,陈小旺大师早期亲传弟子,焦作市陈小旺太极拳术研究会副会长,焦作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焦作太极中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安徽亳州太极拳协会顾问兼总教练。1974年跟随陈小旺习练陈式太极拳,迄今已40余年。王乾升技术全面、拳架纯正,门下弟子在全国各类太极拳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其中有些弟子走出国门在美国、葡萄牙、新加坡等国授拳。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答疑释惑。
太极拳里面有不少术语,比如“松”“正”“顶”“散”“走下弧”“丹田”等,这些专业术语该如何准确理解呢?对此,一些读者致电本报咨询,究竟什么才是练拳常常讲到的“松”和“正”呢?
“如果只是打算稍稍锻炼一下身体,不理解这些术语也没有关系,但想体验太极拳的玄奥,还是应该认真跟随太极拳名师面对面去学。我们见到过一些拳友自己练拳十几年都没有搞明白‘松’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做到了。”市陈小旺太极拳术研究会副会长、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王乾升做客本期《名师大讲堂》时说。
人们为什么会对这些术语有不同理解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过去是口口相传,未经传承人当面教授,很难理解这些术语的真正含义。后来,形成了文字记录,传得广了,多数人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猜测,这就造成了更加多样的理解。
王乾升认为,在讲太极拳“松”和“正”这个话题之前,不妨先引入一个定义——太极状态。《易经》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生两仪为中国哲学思想对世界认识的前两步,从无到有为太极,太极生两仪,“生”意在演化,太极演化为两仪,之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世间万物因天地阴阳二气而生。这些是太极拳的哲学理论依据。
那么,在太极拳当中,哪些是太极状态呢?
“许多太极拳大家指出太极拳由柔到刚,而在动作里面,柔到刚转化的临界状态就是这个太极状态。这个太极状态是随时可以转化为极刚的。所以,太极拳所说的‘松’能够随时转化为刚,并不是松软无力。松软无力的状态是不能转为极刚的。松软无力在太极拳里面也有一个术语来概括,叫作‘懈’。”王乾升说,大家可以上网搜索看一下陈小旺大师老架一路的演示,尤其要注意他“掩手肱锤”“青龙出水”和“护心锤”等著名的发力动作,那是极松转极刚的过程,而松到极致将转刚而未转时,就是太极状态。
王乾升表示,明白这个道理后,在练拳时可以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自己的提升。比如,“化”和“打”是一对阴阳,太极拳的动作之中一直存在着由“打”到“化”、由“化”到“打”的转变,而且一直是在主动转变。“化”到“打”的衔接一定是太极状态。功夫越高,则由“化”到“打”时,进入太极状态越快、越干净利索。如果自己的一些动作与太极状态无关,你就要思考这一动作是否正确、是否多余了。
又比如,很多人以为拳架越低,功夫越高。其实,拳架低只能说明这个人腿比较有劲。如果只是拳架低却不能达到太极状态,就会出现太极拳所说的“散”,会让人感觉到腰裆劲或掤劲掉了。功夫高的人,无论动作高低,都可以达到太极状态。如果你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行拳走架时,几乎都是太极状态,这人十有八九是大师级别的。
练太极拳为什么还要强调“正”呢?王乾升表示,因为太极状态几乎都是“正”的,其外在形象一定是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明白太极状态后,由太极状态到发力完成相对简单,就是转丹田、劲力节节贯穿达到打击目标的过程。发力完成时,是更加明显的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练太极拳最难的是达到太极状态这一步,而要达到太极状态,唯有‘松’一途。”王乾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