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内河纵横交错,全长12公里的河道环绕老城,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千年古邑”。近年来,绍兴市大力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市委、市政府“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的战略部署,全力实施“清水工程”,强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截污纳管改造和印染企业转型升级,使水系、水质、水岸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来,绍兴通过全民植树、封山育林、湿地建设等措施,绿化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去年年底,该市共有林地708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01%,森林面积6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6%。绍兴人可以自豪地说,该市一半以上面积都被森林覆盖。
绍兴是江南水乡,是全国著名的“万桥之乡”,自然生态良好。这里名人辈出,先贤遗迹星罗棋布,在8.3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有周恩来祖居、鲁迅故居及祖居、青藤书屋、沈园等各级文保单位73处,被世人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当前,一个全新大绍兴的格局正在形成。”绍兴市上虞区政府干部王水堂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绍兴人也享受到了丰厚的“绿色福利”,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A
“五水共治”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水,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元素。绍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生态资源禀赋良好,水赋予了这座城市活力和灵魂。近年来,绍兴生态环境虽明显改善,但优良生态环境供给不足仍是其突出短板。在绍兴,高度发达的印染业一度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当地自然风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近年来,绍兴市实施“五水共治”,决心对全市大小湖泊、沟水河渠进行彻底整治。早在2007年,绍兴就在全市开展了名为“清水工程”的治水大战,初步控制了水污染态势。2013年年底,浙江省吹响了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核心的“五水共治”集结号。在此基础上,绍兴确定了“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的战略决策,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铁拳治水专项整治行动。
2013年年底,绍兴综合施策,实施“重建水城”战略。从源头整治,绍兴市决心关停所有印染行业不符合排放要求的工厂,控制污染源;为保证水质,相关部门把绍兴所有的河道、水库淤泥都进行了彻底清理。柯桥区通过“停产整治一批、整改提升一批、集聚一批”,使印染业从中低端迈上了中高端,这正是柯桥区以治水促使印染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
同时,绍兴践行“五水共治”专项述职制度,建立治水重点难点问题领导领办制度,落实任务书、责任制、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坚持执行“河长制”管理,发动全市5000余名“河长”共同管水。2016年9月,绍兴的四级“河长”在工作中全面使用“河长通”APP,及时将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相关信息上传,方便上下级联络,及时处理问题。
2016年1月至8月,绍兴70个市控断面功能区达标率提升至75%以上,其中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干流水质全线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在“五水共治”中,绍兴为百姓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随后,绍兴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的目标;今年1月3日,绍兴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再次提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绍兴人认定,凡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做,凡是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改。
从专项整治到综合施治,从攻坚战到持久战,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绍兴的硬仗一场接着一场,攻坚一次接着一次。而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城山水画卷,在绍兴渐次展开。
B
思路转换,打造绿色生态经济
“把现代元素融入绍兴的城市发展,从自然景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三方面赋予绍兴水城新内含。”绍兴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3月18日,吼山桃花节在春雨中拉开大幕。“都说春天的吼山是‘景中有春,春中有景’,而最美的景,就是那一抹粉色。”吼山风景区负责人施海军说。
在会稽山景区,“半亩花田”中的郁金香朱唇吐红,笑靥绽放。该景区的郁金香花卉节从3月10日一直持续到4月9日。此外,宛委山的150余亩樱花、上虞杭州湾“海上花田”的花儿也竞相开放。
小花卉带动大产业。在大禹陵、吼山、大香林等景区,每逢花季,每天的游客量都能超过万人次。特别是大香林景区,通过扩建扩容,全力打造香林花雨大景区,成了绍兴市发展“赏花经济”的典型样本。
水街壹号文创园于4月7日正式开园。文创园内,一幢幢尽显江南风貌、与鉴湖景观融为一体的古朴建筑引人入胜。这些建筑由中国首位荣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王澍设计,他巧借老桥、湖水、石板路等绍兴元素,设计园林景观建筑,使行走在这里的人们犹如置身画中。
水资源,为水街壹号注入了无限魅力。如今,绍兴借助水资源已经将水街壹号打造成了绍兴文创园的标杆工程。“水街壹号是上海纺织集团走出上海建设的第一个项目。目前,这里的招商情况相当不错,已有33家企业入驻,出租率超过70%。”绍兴水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纺织集团派驻绍兴的“操盘手”金伟东说。
C
创优生态,千年古邑造福人民
水生态的治理,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巨大的商机。为做好“水文章”,助力大发展,绍兴市决心把城市文物遗迹与水生态资源整合,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人游绍兴”有这样一条规定:本地居民凭身份证到任何一个景点游玩都免门票。过去,鲁迅故居每年的门票收入达数千万元,现在对市民免费开放。羊山公园收了20年门票,今年3月份正式推倒围墙,免费对外开放。府山公园是绍兴市的核心景区,那里参天古树蓊蓊郁郁,石径小道弯弯曲曲,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细雨霏霏。府山因形状若卧龙,又名卧龙山,山上有亭台楼阁、古砖残碑,历史文化厚重,这样优美的景区如今也免费对外开放。
穿行在绍兴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处处可见绿树、青草与鲜花,自然生态与都市气息有机融合,更增添了江南水乡的温馨浪漫情怀。
鉴湖是绍兴人的母亲河,分为东鉴湖、西鉴湖。然而,时过境迁,鉴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旖旎风光不再,文物古迹湮废,让人扼腕叹息。从2009年开始,绍兴市大力实施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今,古老的水域再现青春与活力,人们又见到了往日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
生态福利能增强百姓的获得感。目前,绍兴市的各项水整治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绍兴人并没有停止治水的脚步。4月15日,首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在绍兴召开,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科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水环境治理新模式,并为绍兴治水提供智力支持。
“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绝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绍兴人把未来5年“生态绍兴”的建设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位置。
记者手记
生态文明建设,是照射城市文明的镜子,也是衡量地域经济发展的尺子。
绍兴文化氛围浓厚,名胜古迹众多,自然生态良好,是宜居宜业的江南名城。近年来,绍兴壮士断腕,强力整治水污染,坚决关停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凡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做,凡是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改”,这种发展理念正体现了绍兴人着力改善生态的决心。如今的绍兴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打造了居民生活的宜居之地、投资客商的财富之地,而且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并使旅游业由过去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识还需要持续增强,生态建设项目还需要统一规划布局。焦作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厚重,如果我们能学习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治山、治水、治城,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焦作必然能尽早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