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博爱县坚持把因人提能、因户增收、因村强特和因乡统筹的“四因”原则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户、村、乡”四个层面的产业精准谋划和培育,走出一条点面结合、特色产业引领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因人提能,让贫困群众掌握产业脱贫的基本技能。该县围绕因人提能,通过技能性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在创业技能和就业技能方面实现“双提升”。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开展种植、饲养、电商、电焊等10余种门类的专业技术培训,实现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700余人,贫困村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总收入的60%以上;通过创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双提升”,一批贫困人口凭借所掌握的一技之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依技脱贫的目标。磨头镇大屯村的马全利,因缺少增收技能,导致贫困,通过学习玻璃钢防腐技术,从事防腐行业,年收益8万余元,顺利脱贫;狮口村的郝梅梅,通过电商专业培训,利用3台电脑在自家发展微商产业,做起网店老板,进行网上销售,月收益达到3000余元。
因户增收,让贫困群众找到发展产业的增收途径。该县围绕因户增收,对贫困户把脉问诊,帮助贫困户找准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项目,并在政策上、资金上对贫困户予以倾斜,尤其是在种植业上,通过免费提供种苗、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小型农机具,帮助贫困户上项目,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寨豁乡玄坛庙村的贫困户王建增,家住深山,苦于增收无门路,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充分发挥玄坛庙村距离国家AAAAA级景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较近的地理优势,确立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利用5亩山地,积极发展冬桃种植业,年增收达到8万余元,成功脱贫致富。金城乡张武村的贫困户李建国,发展长毛兔饲养业,年收益达到10万余元。近年来,该县累计整合资金5400余万元,帮扶17个贫困村、1400余户发展高效种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贫困户年均增收1.4万余元,3040户实现稳定脱贫。
因村强特,让贫困村叫响整村脱贫的特色品牌。该县围绕因村强特,确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依据村情民意,积极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创建整村脱贫的特色产业示范品牌。寨豁乡小底村是省级贫困村,有多年的樱桃种植传统,在省、市、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连续实施以大樱桃种植为主的科技扶贫项目,建起600亩大樱桃种植基地,创建了“初恋樱桃”品牌,带动本村217户、1068人从事大樱桃种植,年亩均效益达4万元,年人均增收达1.5万元。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在帮扶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的帮扶下,计划利用省派第一书记2016年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帮扶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等,投资115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3座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和30座单体棚,积极发展订单蔬菜种植产业,产品全部销往河南理工大学,以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村的稳定脱贫。近年来,该县围绕因村强特,先后打造金城乡张武村长毛兔饲养、孝敬镇东原庄村优质葡萄生产、磨头镇大屯村电焊务工等14个独具特色的产业脱贫示范村。
因乡统筹,让贫困乡打造精准脱贫的产业平台。该县围绕因乡统筹,把“一乡一业”作为贫困乡产业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依据乡情、集中布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县6个贫困乡镇街道的产业脱贫规划,努力打造精准脱贫的产业平台。孝敬镇依托蒋村蔬菜交易市场,把9个贫困村纳入市场直供蔬菜生产区,统筹谋划蔬菜种植脱贫产业,努力实现贫困村“打捆”式产业脱贫。寨豁乡山区旅游业发展优势较大,该县整合小底、江岭、探花庄等6个贫困村的优势,建起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拓展山区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新路子。目前,该县6个贫困乡镇街道通过统筹谋划和布局,产业脱贫的优势进一步凸显,通过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先后帮助2100余贫困户、1.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