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较早地推动当地企业上市融资并进行现代资本运作,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上市区域范围广泛,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绍兴板块”。近年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绍兴市逐步推动上市公司从“量”的扩张转换为“质”的提升,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活动。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上市企业65家。同时,绍兴市还强化企业融资保障,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用足用好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启动运营“小微企业转贷平台”。目前,绍兴市已有32家银行进驻上线,全年新增放贷企业4331家,累计发放贷款616.8亿元。
今年新春伊始,绍兴企业扎堆上市,迎来资本市场开门红。2月7日,位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烟气治理龙头企业——德创环保在上交所上市;2月9日,位于新昌县的高端弹簧企业——美力科技完成收购,即将在创业板上市。截至目前,绍兴市上市企业达65家,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地级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政府搭台,舞动资本杠杆,为企业融资、上市,解决资金“瓶颈”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使各类企业充满了旺盛生命力,从而推动经济快马加鞭飞跃发展,让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历久不衰。
聚焦资本市场,抢占融资高地
推进企业挂牌上市,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绍兴市就瞄准融资高地,较早地推动当地企业上市融资并进行现代资本运作。由于入手早、快、准,通过精心运作,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上市区域范围广泛,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绍兴板块”。从1994年第一家公司上市,截至2014年,仅仅20年就有上市企业52家,累计募集资金近500亿元,数量和筹资额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近年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绍兴市逐步推动上市公司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从2004年第一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以来,到2014年10年间,就有35家上市公司开展了129次并购,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其中跨境并购20次,交易金额达41亿元,并购重组工作在浙江省领先,并作为先进经验推广。
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幻莫测,绍兴市创新投融资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清楚,资本市场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一条捷径。尤其在当前绍兴“平稳运行、压力犹存”的经济运行态势下,间接融资比重持续下降、直接融资大幅上升是必然趋势。
如今,在绍兴市,资本市场使实体经济与资本经营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利用资本市场,开展收购兼并,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转型。浙江龙盛、浙江卧龙、三花股份、万丰奥威等企业都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绍兴企业开始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实施资本经营。
“今后,绍兴市将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挖掘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为资本市场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企业资源。同时,加强与全国新三板、浙江股交中心这两个市场的对接,大力推动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着力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市场,积极优化社会融资结构,让更多绍兴企业早日插上资本市场的‘翅膀’,进而发展壮大。”绍兴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对此胸有成竹。
释放资本活力, 共享PPP盛宴
“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优势,统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创新融资方式,完善价格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2016年8月绍兴市出台的《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实施意见》中的总体目标。
2015年7月,绍兴就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指出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深入推进绍兴市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和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决定推广运用PPP模式。
所谓PPP,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为建设基础设施及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和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起出钱,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意义重大,其事关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密切相关。”绍兴市财政局外债金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PPP模式不仅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有效需求,还有利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合作共赢,拓宽市场主体的发展空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来自绍兴市财政局的信息显示,目前绍兴市级PPP储备项目库已经形成,其以6+X的方式进行评审,即由财政、发改、环保、国土、审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6部门连同项目实施单位共同参与,产生PPP备选项目。项目库包括绍兴轨道交通1、2号线,杭绍台高速公路绍兴段在内的一批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746.72亿元。
在去年8月绍兴市出台的《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PPP项目趋向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能源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农(林)业和水利工程、信息基础设施等被列为7大重点领域。
作为全国探索PPP模式较早的城市,绍兴逐渐走出了一条将充裕的社会资本“活水”引入交通、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路径。目前,多个PPP项目已经正式落地,包括绍兴市循环生态产业园区垃圾焚烧项目、诸暨市浣东再生水厂、嵊新污水处理厂、新昌垃圾填埋及污水处理项目、新昌鼓山公园项目等,投资总金额近30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百日整治”, 重塑投融资环境
众多上市企业、多形式融资渠道,如果监管不力,就会“絮花纷飞乱迷眼”,为此,绍兴市高度重视投融资环境的监管,去年3月份开始,绍兴市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对投融资咨询类公司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服务中心大局、维护社会稳定、重塑信用环境。
据了解,近两年以来,绍兴市各类投融资咨询类公司一下子大量冒出来,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玩弄噱头向广大市民兜售、推销理财产品和投资计划,其中不乏无证经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绍兴地区的金融秩序,使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去年3月1日至6月10日,绍兴市金融办联手公安、市场监管、国税、银监等部门,成立专项行动办公室,市县联动,在全市范围开展一场针对投融资咨询类公司的“百日整治”专项行动。
经调查,绍兴市共有投融资咨询类公司3033家,经综合评估经营现状、业务模式、股东背景等,其中的1652家被确定为重点摸排企业。相关各部门逐家上门走访核查登记,摸清主体资格、经营情况、从业人员情况、风险状况等,逐一梳理公司风险等级,列出一般关注、高危管控、依法打击的公司名单。
随后,“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办公室采取多种方式、分类施策,对投融资类公司进行了清退。专项行动期间,共立案侦查投融资咨询类公司涉嫌犯罪案件47起,破案41起,采取强制措施153人,涉案金额34.96亿余元。截至去年6月10日,已挽回损失10.41亿元。在集中攻坚阶段,各级行动办共约谈投融资咨询类公司38家,清退出绍兴市场12家,通过约谈,已经退还客户资金6630万元;市场监管局对涉嫌无照经营的24家企业采取了行政措施。
“尽管专项行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整治工作并没有结束。”绍兴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全国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进一步落实属地政府管控非法金融活动的责任。
记者手记
资金难是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链断裂,整个企业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投资问题,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企业上市。
绍兴市通过精心运作,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上市区域范围广泛,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绍兴板块”,因而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红利”。在绍兴市采访,每当提起上市企业,绍兴市发改委、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都是一脸自豪,这不仅因为绍兴市各种类型的企业多、发展势头好,而且上市企业达65家,甚至有的企业开始实现了海外并购。这些成绩不得不归功于绍兴市的战略眼光、重视支持和体制创新。其中,有许多融投资体制还在创新之中,如位于绍兴市的中国民生银行主导的新水源污水处理服务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近日在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成功发行,成为该市首单落地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方式,为社会资本方投资PPP项目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对于盘活PPP项目存量资产、推动PPP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融资方式很多,关键在创新,创新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真正把企业的困难放在心上。我市要多研究市场,不断创新改革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象绍兴市那样,鼓励资本运作,特别是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把PPP模式灵活运用起来,弥补我市融资方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