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发作时,病人自觉心慌、窒息,有时伴有濒死的感觉。病情较轻者体力活动会受到限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可直接导致心肌梗死。
市中医院人民路院区综合内科副主任李杰告诉记者,心绞痛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心肌血液供应与需要之间失去平衡所导致的。其特点为胸前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心绞痛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据李杰介绍,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症状,如果冠心病处在较为稳定状态,心绞痛的发作就会比较有规律。一旦这种规律发生变化,如发作的次数增加且程度加重,使用之前能够缓解的方法不能缓解,则说明冠心病进入了不稳定状态,即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患者一旦被确诊为心绞痛,及早治疗是关键。
“中医治疗心绞痛,需要从虚实两个方面辨证施治。”李杰说,“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心绞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虽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其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但虚实两个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心绞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因而,治疗心绞痛应区分气血阴阳之虚及痰浊、瘀血、气滞、寒凝之实的不同,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配合科学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李杰告诉记者,应从虚实两个方面入手,采用中药汤剂口服、针刺加艾灸、药物外用、耳穴压豆等特色疗法治疗心绞痛,对患者进行全身性调理,提高患者的代偿能力,使心绞痛从不稳定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效果显著。
在此,李杰提醒,心绞痛患者平时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寒温适宜;饮食有节,避免膏粱厚味,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注意劳逸结合,坚持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