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看聂海洲的字,即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从中品出几分美的味道。楷书点画精微、秀异独立,行草质朴自然、率真洒脱,章法布局气势绵密,浑然天成,初见悦目,细品悦心。
由字及人,由人及字。他说,书法是最美的艺术,所以他几经春秋,潜心精砺,只为心中那一分热爱。
4月25日,记者见到了聂海洲,听他讲述练习书法的故事。
聂海洲,1971年生于焦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市书画院特聘研究员,其书法作品近年来多次在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
小时候,聂海洲常常看到喜欢书法的父亲在家里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作品。于是,父亲收藏的古籍、碑帖成了他的读物,这是他接触书法的开端,而真正走上书法道路,是在1988年。当时,17岁的聂海洲迷上了庞中华的字。“那字体清新秀逸,行间气韵流转、整齐划一,只看一眼便难以忘记。”聂海洲说。怀着这分憧憬,还是高中生的他在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报了名。
于是,每天的晚自习后,便是他的练字时间。那时候,在聂海洲的课桌上常放着一摞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钢笔字。功夫不负有心人,聂海洲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好。
“既然我们都喜欢写字,还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不如我们办个小杂志吧!”同学王军的想法与聂海洲不谋而合。于是,一份展现青年学生精神风貌的内部刊物——《劲风》出现了。两人写稿、排版、画插图,再用复写纸复写出来,经常忙到深夜。“虽然累点,但每次《劲风》编好后,同学们都争相传阅,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聂海洲说。
随后,聂海洲又报名参加了焦作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书画班,这成为他学习书法的分水岭。他发现,练习毛笔字后,再拿起钢笔,不管怎么写都很顺畅。聂海洲说:“要想把书法练好,仅仅练习硬笔书法是不够的,还要练好毛笔字。”
2005年4月3日,聂海洲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的书法作品入选《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
从那之后,只要有空闲时间,聂海洲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练习毛笔字,有时候一练就是一天。
在醉心书法艺术的同时,聂海洲也注重书外的功夫。所谓书外功夫,概括而来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抒万般情、师万人长、拓万丈胸。一方面,他购买了大量碑帖和理论书籍,参观了北京、西安等著名书法古迹,求教名师,广交益友,悉心揣摩书法真谛,汲取古人书法精髓;另一方面,广泛涉猎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以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艺术综合素养。
聂海洲说:“追求书法艺术的过程是人格修炼的过程,面对浮躁的世界,耐得住寂寞,不为世俗左右,勤于练习,持之以恒,方成大器。”
下图为聂海洲在练习书法。本报记者 焦 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