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然而,正当办案民警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梁某某身上的时候,他们却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鉴定报告:魏某某体内精斑的血型为O型,而梁某某的血型为A型。
线索中断!历时7个月,专案组从驻地撤回。去时穿着短袖,回来时穿着棉袄,范新河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冰冷。
案件侦破后,范新河说:“这个案子假如放在现在,我3天就能破。”而25年前,我国还没有DNA检验技术,只能做血型检测,限于当时的刑事侦查科学技术,案件搁置下来。
但破案的心思不会搁置。本案的关键证据——凶手的精斑被法医王卫华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一存就是25年。
25年前,基层公安局大都没有专门的物证保管室,对物证的保存也无明确要求,王卫华却非常用心地把物证保存下来。精斑最怕发霉,每到夏季、雨天,王卫华都会把这份关键证据拿出来抖抖、晾晾、通通风。25年间,物证室搬了五六次,这份关键证据也被王卫华小心翼翼地搬了五六次。王卫华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个案子限于刑侦技术破不了,但只要把物证保存好,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25年前,我们的公安机关根本没有DNA这个概念,但我们老一辈的法医保留着这样一份检材。这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承诺。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个保存完好的关键证据,案件才得以成功侦破。
25年,这个没破的案件成了范新河和他的战友们心头的一根刺。一闭眼,母子俩惨死的情景就会浮现在他们眼前,这根刺扎得他们心生疼。
一定要给被害人一个交代!一定要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专案组时时刻刻想着缉拿这个悬案的真凶,不疏漏、不放过任何一点破案的可能。
2010年,焦作市公安局建立DNA数据库,专案组立即去做了DNA比对,但没有发现同型精斑。
2012年,公安部DNA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专案组再次去做了DNA比对,仍未发现同型精斑。
在此期间,范新河曾经组织民警,对当年新河农场可能涉案的48名犯人全部提取了DNA检材。当时,这48人都已经刑满释放,有的已经去世。修武警方一个一个去找,对去世的就找其儿子甚至侄子提取血样做DNA比对。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仍然没有找到凶手。
2016年5月4日,范新河接到河南省公安厅DNA数据库的比对报告,杀害魏某某母子的重大嫌疑人被锁定为距离修武县200多公里的商丘市宁陵县75岁的老汉史某。
专案组民警立即赶赴商丘。时隔25年的悬案能否真相大白?
开棺验尸 终于水落石出
看到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史某,范新河产生了疑问。根据25年前的侦查,凶手应该是一个30岁左右且有犯罪前科的人,活到现在应该有50多岁,可眼前这位老人25年前就已经50多岁,他可能是本案真凶吗?
经调查,史老汉是位木工,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修武县,而且是在25年前的麦收头(魏某某母子遇害的时间段)。
史老汉的讲述让专案组民警兴奋不已,他们觉得离破案仅一步之遥。然而这时,从商丘市公安局传来了让大伙儿难以置信的消息:根据商丘市公安局DNA室出具的报告,史老汉的DNA样本和修武县公安局提供的精斑样本不属于同一个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DNA检测结果?专案组向公安部鉴定中心求助,公安部鉴定中心认为,DNA在史老汉这一代人的身上发生了某种变异,所以真正的嫌疑人应该在史老汉的儿子辈当中。
问题又来了。之前,专案组在讯问史老汉的同时,就已经把史老汉3个儿子的DNA作了检测,史老汉的3个儿子都没有作案嫌疑。
范新河不死心:所有证据都指向这里,一定是疏漏了什么!
一家一户摸排走访,一个村民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范新河心跳瞬间加速:史老汉还有一个儿子叫史某周,10年前去世了。
而这个史某周曾在新河农场服过刑,虽说案发时他已被释放,但仍在修武居住,当年史老汉去修武,就是去看这个儿子。
要搞清真相,就要提取史某周的DNA,这只有一个办法:开棺验尸。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们一定要给被害人家属一个交代!”专案组民警意见高度一致。
专案组新成员、修武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孙昊与史老汉进行了艰难的沟通,史老汉终于同意开棺验尸。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天,2016年5月23日,恰是魏某某母子遇害25年的忌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法医范玉峰跳进墓穴,提取了史某周的生物检材。范玉峰是老法医王卫华的学生,也是专案组的新生力量。
最终,一份时长25年的命案追踪报告有了结果:魏某某体内的精斑与史某周的DNA吻合度达到99.99999%。从技术上,办案民警已经完全可以认定,史某周就是当年犯下大案的真凶。
25年,当年的小范熬成了老范,当年风华正茂的王卫华也熬白了头发。他们用25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什么是忠诚事业,什么是爱民情怀!
“70后”孙昊、范玉峰接过了老一代刑警的接力棒,忠诚事业、为民担当的使命感在新一代人民警察的血液里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