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全新的重大课题,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我市以育项目、促集聚、提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服务业企业、项目和要素集聚,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快速发展,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愈加有力。
漫步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您看到的或是繁荣的商贸景象,或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处处迸发出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活力。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1∶59.8∶33.1发展为2016年的6.5∶58.9∶34.6。服务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围绕高成长服务业建设,我市精心培育、固本清源,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创新发展载体,扩大开放合作,强化投资拉动,服务业占比提高,贡献率提升,综合实力快速壮大,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今年一季度,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7.2%)高于GDP(6.7%),但增速位次低(全省第十六位)、亮点少(仅有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10%)。从月度监测数据看,作为服务业发展骨干力量的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在全省175个“两区”考核排名中,按“快”指数排名,前100名中我市只有4个,博爱20位、解放40位、马村45位、山阳66位,其余6个均在100位以后;按绝对量指数排名,前100名中我市有5个,山阳21位、解放27位、博爱70位、温县86位、沁阳95位。这些年,服务业“两区”一直是我市的弱项,市商务中心区还没有实质性突破,10个“两区”没有一个进入过“十强十快”。
我市现有的服务性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影响和带动能力还不够,大都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因此,要立足自身优势,激发内在活力,打响地方品牌,加快形成一批代表焦作形象的本土企业。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要突出创造新供给、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最具经济增长动力和潜力。为适应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节约高效运转。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以服务中原城市群和辐射晋东南为着力点,构筑现代物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建设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进而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
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推进,着力点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协调发展水平。现代物流领域,突出抓好武陟公铁物流港、焦西物流金融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等多层次大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和商贸业联动,加快伊赛牛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康华医药电商物流集散母港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冷链、医药、快递、保税等特色物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益;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搭建物流资源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发展云仓和智慧物流配送,推动物流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现代金融领域,围绕构建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壮大焦作中旅银行,组建焦作市农村商业银行,着力引进一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深交所支持指导,加强后备企业培训辅导。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构建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资本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深创投、前海基金等国内知名创新投资企业、私募基金合作,谋划设立先进制造业、文化康养业等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电子商务领域,深化与大龙网、苏宁等知名电商合作,引进一批知名电商在焦搭建平台、拓展业务,壮大怀庆府、博爱人家等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蛮蛮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引领的信息科技服务集群;抓住我市被纳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机遇,围绕“焦作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推进通港物流园、“两仓+通关”平台建设,构建我市“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多主体运行、多模式发展”的跨境电商格局。
生活性服务业的着力点,就是要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生活服务需求为主线,以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效益为核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拉长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附加值,加快实现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并重转变,由封闭旅游自循环向开放“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面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培育文化康养新业态,近年来,文化康养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市一定要充分发挥“山水焦作、太极圣地”和“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服务业,推动文化康养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集聚化,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实施“互联网+商贸”工程,鼓励传统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全渠道营销。抓住我市被纳入河南省内贸流通综合改革试点市机遇,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务之急就是抢抓新机遇,培育新优势,在新兴支撑力量上深处着力,服务业这个经济发展新引擎将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