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是指人类过度使用灯光照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光污染来自家居照明、街灯、景观照明、大幅面玻璃幕墙的反光以及交通枢纽的强光照明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使用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感。
据美国一份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夜间灯光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该调查报告的作者之一埃尔维奇认为,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在欧美国家,光污染的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作斗争。
当然,光污染远非让星空“消失”这么简单。光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的生活规律,使它们昼夜不分,活动能力、辨向能力、竞争能力、交流能力皆受影响。
相关研究发现,过度照明有助于藻类繁殖,杀死湖里的浮游生物,并污染水源。光污染会影响夜行昆虫的辨向能力,进而严重影响那些依靠夜行昆虫传播花粉的植物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会导致某些植物种类消失,破坏大自然生态链。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导致其茎或叶变色,甚至枯死;对植物花朵的形成造成影响,并会影响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此外,光污染还会严重扰乱人类的生物钟,并抑制促进睡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不少人长期失眠。值得一提的是,宝宝睡觉时,如果有过亮光线照射,会影响宝宝的免疫力,并给宝宝的视力带来伤害。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发起了“关注致命光线”计划,倡导“全球黑暗天空运动”。
其实,在人类面临的各种污染中,光污染的治理相对容易,只要这个问题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还人们头顶一片清晰的星空并不是难事。
本报记者 刘 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