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公路七贤镇段一处废弃的采石场往北,有一条43公里长的水泥路通往豫晋交界处的几个深山村。这条修建于2003年的扶贫路,让祖祖辈辈感叹出山难的修武县东岭后村、金岭坡村的人们有了一条出山路。
山里留人难,这些年,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求学、打工。满山的野花静悄悄地开了、败了,除了留下一些驴友的足迹,这条路,这座山,终究是寂寞的,一如村里留守的老人。
去年秋天,金岭坡村来了一群人,打破了大山的寂静。他们围着几乎废弃的古村看个不停、拍个没完,村民司空见惯的石头房、古槐树、土地庙、老标语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不久,一个叫“云上的院子”的项目指挥部驻扎下来。今年春天,工人们没有把古村推倒重建,而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古树老墙开始建设,他们说:老物件都是宝啊,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特色和原貌。村民们听到一个新词:乡村复活。一个“活”字,让留守的老人们心里一热,这大山太需要人气了,人气就是“活”的期盼啊!
“云上的院子”是修武县开发精品民宿、开拓全域旅游棋盘上的重要落子。全域旅游时代,如何让景区带动更加明显、乡村旅游优势更加彰显、全域配套更加完善,不是一个小课题。傍着云台山,前山的旅游开发得如火如荼,而有着良好生态的后山却鲜为人知,没有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的旅游链条,云台山缺少高端配套、留不住人已成为转型的瓶颈问题。如何破题?民宿经济进入该县决策层视野。
山水之外,何以寄情?千年历史,何处安放?乡愁是品牌,民宿经济是依托。修武县旅发委主任谢迎征说,修武县有5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河南省传统村落,百年石头房、石磨、古井承载着乡村记忆,文武举人、古城堡传说等积淀着厚重的乡村文化,原生态的古风让乡愁望得见、摸得着。在修武县全域旅游的规划中,发展精品民宿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准是:文化性、乡土性和品质感兼顾,现代享受,老家感受。
“云上的院子”开修武精品民宿先河。说起“云上的院子”,不得不提其背后的设计者——彭志华团队,这是一支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设计创作团队。记者在工地看到,古槐的浓荫下,残破的石头院落野草茂密,推开厚实的木板门,咿咿呀呀的声响唤醒着久远的记忆,仿佛让人看到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上面写着的是绵密乡愁。项目负责人田士昂说:“项目设计和施工的原则是不破坏当地的环境和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的石材、土料、瓦片,保护民居的原始结构,这远比推倒重建费事得多,成本也高出不少。做这样一个民宿,再加上有情怀的民宿主,可以让行走的脚步慢下来,让漂浮的心定下来,打造一个让人忘却烦恼的地方。”
古村散落如珠,如何串珠成链?交通作保障。记者在金岭坡村看到,宽5米的金云路通向云台山镇的兵盘村,路不长却把几个“山头说话听得见、要想见面难上难”的古村连成线,这些宝贵的资源正等待开发。
比金岭坡更深的云台山镇东岭后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曾是晋商出山要道,穿村而过的千年古道白陉,造就了这里的悠久历史,古道的马帮使其曾经呈现空前的繁荣,村中现存的古戏楼、观音堂、龙王庙、永禁赌博碑等文物古迹都在默默述说着沧海桑田。村民说,要是发展起乡村游,这些可都能派上大用场啊!相信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村民的期盼并不遥远。
民宿既是乡愁经济、美丽经济,也是富民经济、强县经济,背后是完整的乡村生态系统。只有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将古村落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打造出有特色的民宿经济,探索出一条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乡村复兴的蹊径。而这,应是修武县竭力推动民宿发展的长远寓意。
满眼石头房,只闻鸡鸣犬吠,步入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古树老墙是这里的特色。随着“云上的院子”的项目指挥部在这里驻扎,这个残败的古村即将焕发生机。
图①②③为金岭坡村的石头房。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