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本质上也是腐败。
近日,两起整治为官不为、乱作为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因不作为被免职。陕西省旬阳县国土局原党组班子7名成员集体被免职,接受当地“回炉锻造班”培训。
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干部更应实干。懒政和不作为,不仅贻误发展机会,让改革在基层末梢遭遇“下沉难”,更消磨民心,让群众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改善,对冲获得感。
细究原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背后,其实就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为官不为,本质上也是腐败。李克强总理就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这类变相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腐骨蚀心的慢性恶疾,会侵害政治肌体。
也正是意识到了不作为之弊,中央祭出了“连环扣”,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亮剑,都在惩懒治庸上不断加码。
中央动真碰硬,各地也摁下了狠抓落实的改革键。有的地方延伸了监督触角,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涉及全省范围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懒官无法偷懒;有的地方将不作为纳入执纪监督的规制视角,对庸官果断采取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有的地方则采取“召回”措施,对其回炉锻造。
以高压反腐的态势去治为官不为,囊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明确责任清单,并继续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选任机制;二是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遇到不作为必究,让不作为者没有“位”。(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