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世相漫话
对“蓝鲸”死亡游戏当合力围剿
期待全域旅游春风吹来更多“景区福利”
特别的爱送给母亲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记全国知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赵 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茹振钢在试验田查看小麦长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他有着“麦神”的称号,被誉为“小麦育种界的袁隆平”。他培育出“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解决了高产和抗病的关键问题。其中,“矮抗58”连续9年成为国家主导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0多年来,他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始终以“让土地生金,让祖国的粮仓更加丰盈”为己任,先后承担并主持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在小麦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他,就是籍贯沁阳市、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近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他的工作所在地,走进“麦神”的人生。

  让祖国的粮仓更丰盈

  戴一顶草帽,踩两脚泥巴,脸庞紫红,嗓门很大,站在麦田深处的茹振钢教授好似农民老汉。

  5月初的一天,茹振钢把记者带进了他的小麦王国——位于新乡市东南郊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试验田。

  田间地头,茹振钢畅谈用科技创新力量,让传统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的理念,讲述了“逆天”小麦种子诞生的幕后故事。

  采访茹振钢之前,记者百度了一下他的资料,发现他的名字与许多奖项和荣誉联系在一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术带头人……

  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他相继培育出“百农62”“矮抗58”等小麦新品种,解决了小麦高产和抗病的关键问题。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由此,“矮抗58”被誉为“黄淮海第一麦”,茹振钢也由此得了个“麦神”的称号。

  这位“麦神”,就是从沁阳市走出的育种专家。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沁阳市城关镇南关村的普通农家,他对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饭。

  1978年,茹振钢参加高考。然而,一心向往理工科的他却被农业院校录取,这让他有些失落。

  “农业科技很重要,如果你能用知识把荒漠变成绿洲,再把绿洲变成粮仓,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高中班主任的一番话让他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并有了“让祖国的粮仓更加丰盈、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理想。

  “学校位于黄泛区,刮风时饭碗里会落下一层沙子,虽然学习环境艰苦,但我的学习激情被点燃后,全然不顾困难,每天学习到深夜,从没有在23时前睡过觉。”茹振钢说,为了买农业科技书籍,他把伙食费省下来,曾一连几个月只吃馒头喝淡盐水,以至于身体出现浮肿。由于成绩出众,1981年茹振钢毕业时,被小麦育种界泰斗黄光正教授相中,从此走进小麦育种的世界。

  用科技实现“丰收梦”

  参加工作不久,茹振钢发现,新乡大部分地区种植棉花,可由于棉花生长周期长,无法间种其他庄稼,从每年10月棉花收获到来年4月棉花播种的这段时间,土地都白白空闲着。

  “不能让地闲着,人却饿着。”茹振钢开始研究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经历5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茹振钢于1994年成功培育出适于棉区的晚播早熟小麦品种“百农62”。该品种在不影响棉花种植的前提下,实现了小麦和棉花间种,每亩地每年可产350公斤小麦。

  “农业科技,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才有存在的意义。”茹振钢在农田观察时发现,小麦倒伏是影响收成的最大威胁。“眼看要收获的麦子被大风吹倒一半,快到手的粮食减产四五成,真叫人心疼!”1996年,茹振钢向抗倒伏小麦育种方向迈出步子。 

  “在经历6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栽培后,我开始向试验田转移,把耐旱、耐涝的品种结合在一起,把耐寒、耐热的品种结合在一起,把矮秆、丰产的品种结合在一起,再把这些各具优良性状的个体基因向一个品种融合。”茹振钢说,到了2003年,一个兼具抗倒伏、抗病、耐旱、耐冻、高产、稳产等特性的新品种终于问世。这就是“矮抗58”,亩产达600公斤。

  “麦子快成熟时,一场大风刮来,电线杆、大树都被刮倒了,麦子却好好的!”率先试种该品种的鹤壁市浚县王庄乡村民惊讶道,“这麦子真泼皮,不需要复杂管理,俺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了!”

  这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效益。浚县自从2005年引进“矮抗58”以来,面积迅速扩大,到2010年已达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在2011年小麦5万亩成片种植验收中,“矮抗58”的亩产达614.2公斤,创造了该县成片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矮抗58”迅速在黄淮海麦区推广开来。截至2014年夏,该品种已累计种植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业界誉为“黄淮第一麦”。

  “这个品种不仅集多种优良特性于一身,且成熟期早、高产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程顺和说。

  国内小麦专家一致认为,茹振钢的研究不但对小麦生产贡献巨大,更重要的是颠覆了小麦育种界的固有思维,即打破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高产不抗病,抗病不高产”的传统观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育种理论,研究出了网络代谢的技术方法,使育种更有规律可循。

  2013年,“矮抗58”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为他颁奖。

  优质小麦品种是这样诞生的

  业界人士都知道,良种选育是单调、枯燥、劳动强度大且周期长、效率低的工作。许多人10年、20年选育不出一个新品种,甚至有的育种人一辈子都未必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那么,茹振钢为何如此“多产”呢?

  “很庆幸,黄光正教授是我的老师,他是小麦育种领域的顶级专家,不仅传授给我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培养了我‘傻子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同时,还要培养发散思维,敢想敢试。”茹振钢说,他的育种之路就是秉持这样的精神走过来的。

  “搞育种工作,你要学会跟植物‘对话’,懂得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表达什么。”茹振钢说。

  跟植物对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茹振钢做到了。每到夏季,天一亮他就去地里看小麦。每个关键节点,他都会守在地里细心观察麦子的生长情况,在细微的变化中寻找改进空间。“越是极端天气,茹老师越是往试验田里跑。夏天的午后、冬天的夜晚,他都会跑到地里与小麦‘对话’。”茹振钢的学生说。

  “他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许多个农历大年初一,他都在实验田里。为此,女儿把抱怨的话写成信放到他的枕下,几周后发现信竟然还没拆封。”茹振钢的妻子说。

  对工作,茹振钢以苦为乐。“去地里看麦子是最幸福的事儿,你看那叶片、那麦穗、那根茎,麦子在跟你‘聊天’啊。它不舒服了你心疼,它长壮了你高兴,其乐无穷!”茹振钢说,“种麦子就像娶媳妇,既要顺着她,还要让她喜欢你,按照你的想法生长。”

  与小麦“对话”,成就了茹振钢的育种科研。在对小麦抗冻观察中,他发现了小麦叶片颜色变化与抗冻能力的关系;在茫茫麦田里,他找到了5粒不育系小麦,创制了BNS型杂交小麦品种……

  “他是个‘狂想主义者’。”同是小麦育种专家的茹振钢妻子说,他把飞行器的风洞试验、弹簧秤原理与小麦育种相结合,研发出小麦数字化实验风洞,打破了过去凭手感测风力的研究方式,首次实现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数字化认识。

  “狂想思维”让茹振钢研发出多个业界首创的科研设施。为研究小麦根系生长情况,他建起一条宽5米、长40米的小麦根系走廊,由此可同时观察多个小麦品种的根系生长情况,为育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高效率。

  “种子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关键在种子技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们必须牢牢掌握世界小麦的话语权,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