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拯救博爱竹林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7 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博爱竹林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据史料记载,博爱县竹林种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西汉时期,博爱县丹河流域已是“渠浍喧达”“竹树荫蓊”的繁茂景象,与河南省鹤壁市淇园和陕西省周至竹园并称为北方三大古竹园。目前,只有博爱县竹园保留了下来。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爱县乡村还是竹林茂盛,郁郁葱葱,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邻的美丽景色令博爱人引以为豪。如今,博爱县竹林现状怎么样,记者进行了探访。

  5月5日,记者在博爱县林业局工程师、竹子研究所所长张玲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月山镇图王村张兵门帘厂进行采访,厂长张兵告诉记者:“我们厂每年生产20多万条竹帘,选用的竹丝全部来自外地。”记者问他本地盛产竹子,为什么要“抱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张兵说:“我们竹制品使用量很大,因本地竹丝供应不上,成本又高,只能采用外地竹丝了。”

  据了解,目前,博爱县竹林现有面积11590.36亩,主要分布在月山镇、许良镇、磨头镇、鸿昌街道的62个行政村和博爱农场,有斑竹、筠竹、黄槽斑竹、两相思竹等7个乡土竹种。其中,斑竹和筠竹占竹林面积的90%以上,黄槽斑竹和两相思竹是博爱县特有竹种。

  历史上的博爱竹园美名远播,博爱竹子的质量也堪称上品。博爱竹子质地好、韧性强,生产出来的竹器经久耐用。以一把竹制躺椅为例,用博爱竹子做材质的,越用颜色越鲜亮,十几年都不会被虫噬;而用南方竹子做材质的,有的用两三年就可能会散架。

  从事竹编制品30多年的许良镇许良村村民贺双年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市场需求量大,博爱县竹编制品一直很红火,俺村80%的家庭在做竹编制品生意,竹帘、竹筐、竹椅、竹凳,家家户户都靠做竹编制品发家致富。到了2000年以后,使用竹制品的人越来越少,全村不超过10户人家在从事着竹编制品行业。”

  据一位管护竹林的老人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里绿水潺潺、翠竹环绕,竹园里的斑竹能长到十几米高、胳膊一样粗,一棵一二十公斤重,现在,粗壮密实的竹园不见了,像胳膊一样粗的竹子屈指可数。

  记者在和鸿昌街道七方村竹林承包户韩和平聊起竹林管理时,他说:“竹子缺水不行,为了解决浇水问题,这几年,县政府修水渠、发补贴,县林业局免费安装喷灌设施,免费提供除草剂,又拿电费,还专门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我们这片竹林占地150亩,原来荒芜得厉害,现在都浇上了水。”记者问及经济效益时,他说:“论产量一亩350多公斤,一公斤0.09元,19.6亩竹林忙活一年才收入617元,除去工钱几乎没有利润,所以多数人不愿意承包竹林。”

  近年来,博爱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并投入资金修建水渠和喷灌设施,尽力挽救这片黄河以北地区尚存的古竹园,但是,经济效益不理想让竹林业发展举步维艰。

  张玲说:“要想让竹林业更好地发展,必须让农民见实惠有收入。我们在几个竹林进行了试种菌类赤松茸获得成功,亩产达2500多公斤,每亩收入在1.5万元以上,现在已开始推广,争取今年秋季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让承包户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承包竹园,推动竹园向经济型、生态型转变,让博爱竹林重现往日繁茂景象。”

  图① 经过拯救,像这样繁茂的竹林正慢慢增多。

  图② 张玲说,两相思竹是博爱县特有的竹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图③ 承包户韩和平的19.6亩竹林全部用上了喷灌。

  图④ 由于本地竹丝量少、成本高,无法保证张兵门帘厂的正常生产,这家企业采用的竹丝全部来自外地。

  图⑤ 经过精心管理,这片竹林里长出了粗壮的竹子。

  图⑥ 许良镇西中道村皇甫尚磊跟着父亲管理竹林,去年,试种不到一亩的赤松茸获得成功,收入1.5万元。

  图⑦ 做竹编生意30多年的贺双年说,因竹编制品市场萎缩,干这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了。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影报道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