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转型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我市来说,任务更重。工业是我市发展的重点、是转型攻坚的难点。2016年年底,全市工业占GDP的5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工业税收占比达41.3%。
去年以来,我市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通过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1020”工程,强力推进“双50”企业发展等举措,进一步筑牢工业强市根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工业发展呈现出可喜变化:
一是“好”的势头不断显现。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同比提高1.7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位次同比前移10个位次;工业用电量4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
二是“稳”的基础不断巩固。1~2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较去年同期前移3个位次,其中二产投资增长24%;全市在建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10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其中工业项目增加91个、投资增长28.7%;在建亿元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98个、完成投资增长17.1%,其中亿元工业项目增加49个、完成投资增长68.4%。
三是“新”的变化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1~2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4.7个百分点。全市50家高成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3百分点。可以说,在推进转型发展攻坚、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进程中,工业战线勇扛重担,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的作用愈发凸显、地位更加巩固。
着眼我市,工业产业正步入转型攻坚的关键期和弯道超车的机遇期,一定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切实做到主要精力向工业倾斜、主要力量向工业集中、主要要素向工业聚集,形成抓工业转型的强大合力,切实筑牢工业强市根基。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是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发展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过程。去年以来,我市正视差距,跳出焦作看焦作、跳出河南看焦作,进一步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力争在集群集聚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聚”出企业集团。要以工业十大项目为牵引,强力实施“1020”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加快厚植一批发展态势好、竞争能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突出的大企业集团,努力实现今年新增1~2家百亿元企业、2~3家50亿元企业的目标。要加快实施蒙牛核心工厂、奶源基地、配套产业3个板块9个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蒙牛百亿元产业集群。
“聚”出骨干企业。要支持“双50”企业加快发展,每个产业重点扶持1~2家有基础、有实力、有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整合资源,支持部分拥有核心技术和完整产业链、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我市现有中小微企业32242家(其中工业企业9240家)、规模以上企业2837家(其中工业企业1335家)、股份有限公司90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工业企业50家)。在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借鉴杭州市的“四转”(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做法,对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摸底排队,列出后备,突出帮扶重点,力促其发展壮大。
当前,我市学深杭、促创新、谋转型、求突破热潮涌动,已经成为全市转型发展攻坚的主旋律。要紧盯“中国制造2025”,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方向上创新;要紧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选择产品市场上创新;更要紧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多生产消费者认可,市场需求大、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在研发上创新。要加快改变我市企业研发投入不高的现状,一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更好地发挥创新券、科技贷款贴息、科技银行、科技大市场的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努力让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真正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二要鼓励引导我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要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看齐、向先进地区企业看齐,更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三要在合作上创新,学习借鉴深圳市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创新综合生态体系,加强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鼓励企业在研发上联姻,力争在建立建强科研平台上有所突破;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产品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升焦作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人才上创新。强化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学习深圳、杭州引进人才和技术团队的好经验,探索设立我市人才创业投资基金,扎实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开发等工作,完善并落实好引进人才政策体系,对引进的顶尖创新人才(团队)要给予重奖。企业家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要为人才创新优化环境、创造条件。
在品牌上创新。弘扬“做就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借鉴杭州市“四换三名”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好做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商标战略,打造焦作制造,倡导焦作品质,争创驰名商标和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
在营销上创新。营销对现代企业发展愈发重要,企业家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营销模式创新,根据企业的产品性质,逐步改进传统营销模式,有选择地采取体验式营销、一对一营销、全球地方化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连锁营销等模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