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房前屋后,满山遍野种的都是樱桃树。5月10日,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群众开始采摘樱桃上市出售。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崇波说:“樱桃不大,却是俺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正是依靠种樱桃,俺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很多家庭盖了新房、买了轿车。”这是博爱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富民工程,领跑县域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林果和畜禽饲养四大主导产业,以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目前,该县已涌现和培育出蔬菜种植,生姜、山药特色种植,服装加工、竹编、丝绸、澡巾布、衡器制造、屠宰、民俗特色等61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2012年11月,该县孝敬镇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6年7月,该县寨豁乡小底村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出台奖补政策,引导特色发展。该县连续10年出台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对特色种养发展进行扶持,扶持项目逐年变化。据统计,近年来,该县共发放奖励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其中对发展日光温室的每亩给予5000元奖励;对集中连片发展山药、地黄、生姜的每亩奖励200元;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1000亩以上的,分别按每亩50元、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该县以“抓特色、建基地、创品牌”为指导,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一体化认证为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引导土地流转和技术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目前,该县蔬菜复播面积达20万亩、生姜种植0.5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0.8万亩,建成日光温棚2.1万座,年产蔬菜110万吨,年产值9亿元;流转土地11万亩,形成蔬菜、樱桃、冬桃、葡萄、冬枣等特色规模种植基地,创建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成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证16个无公害蔬菜产品标志、16个绿色食品,“清化姜”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注册孝敬牌、“博爱源”等30余个商标。
培育新型主体,激发农村活力。近年来,该县把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作为首要工作,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该县已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4家,入社成员1.7万户;拥有家庭农场11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6家;建成1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1个省级产业集群伊赛肉牛产业集群,该集群从种、养、加工、冷链物流到销售,形成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企业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达79.2亿元,吸纳农民就业8635人,带动农户7340户。同时,该县把“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以就业创业为核心、农产品和特色产品上行为主体、生活消费为基础、互联网生态体系构建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利用互联网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就业创业服务,争取国家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与阿里巴巴、杭州甲骨文公司合作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在全市首家实施“点亮满天星”农产品溯源计划,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目前农业部正在公示。2016年,该县姜糖膏、铁棍山药、地黄等30多种农特产品实现网络销售,销售额达2.46亿元。此外,该县还借助“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一批以生态、休闲、采摘、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扩大产业领域,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前,该县初步建成三渡湾家庭农场、绿之恋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一品农庄家庭农场、小底春冠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6个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达500万元。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