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周庄记忆:老物件留住乡村“魂”
民进艺术家进校园
做经典文化传播者 打造中原文化名片
麦梢黄 碾转香
图片新闻
乐享山阳厚土
《紫陵镇金石志》出版发行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5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庄记忆:老物件留住乡村“魂”
本报记者 王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老井架、织布机、纺花车、旧油灯、厚重的八仙桌、发黄的小人书、黑白照片和粮票……走进修武县周庄镇文化大院里的“周庄记忆”展览馆,仿佛时光穿越,儿时的记忆纷至沓来。

  120多个老物件,镌刻着时代的印迹,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一台老式的织布机,在墙角静默着,走近,仿佛能听到织布的声音响起。工作人员邱小软缓缓讲起这台织布机主人的故事。

  主人叫靳云仙,65岁。丈夫早逝,靳云仙一肩挑起一个家,靠着这台织布机维持生计,艰难地抚养三个儿子长大成人。这台织布机最初是靳云仙的婆婆找匠人定制的,她嫁来时,婆婆已经使用很多年了,所以织布机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已无从考究,只知道跟随她有40多年。那个年代,老人白天在队里干活挣工分,待夜幕降临,孩子们入睡后,一盏油灯相伴,她独自织布至夜半。夜夜机杼声,换来儿子们一天天长大。三个儿子结婚成家时,家里没有钱置办床上用品,所有的床单被褥都是老人起早贪黑手工织成,织进绵密的母爱,温暖着孩子们的一生。如今,靳云仙家里还留着她的手工织布,简单朴素很有年代感,摸起来手感厚实,很受年轻人欢迎。

  一台纺花车,一个传家宝。纺花车的主人叫李改菊,年近七十,身体康健。李改菊是新乡市辉县人,早年嫁到这里,家贫无以陪送,便带来了纺花车,算作对日后娘家的念想。这台纺花车如同李改菊娘家的传家宝,传女不传男,到李改菊这里已历经四代人。纺花车的命运也是几经波折,娃儿们小的时候调皮捣蛋,对会转的纺花车充满兴趣,李改菊纺花时他们便围在一旁捣乱。等再大一些,娃儿们就偷着把纺花车大卸八块。再后来,孩子们长大了,盖了新房搬了新家,这些老物件就显得碍手碍脚了。孩子们几次要扔掉,都被李改菊执意拦了下来。最终商议,将纺花车放在房顶,这一放就是40年。此次听说镇里征集老物件,李改菊让儿孙把这件宝贝送了过来,并说:“好好放着,让大伙儿都了解过去的故事,我才能安心啊!”

  第一批独生子女光荣户合影,黑白照片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一盏下井用的油灯,勾起老矿工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建这个“周庄记忆”展览馆?周庄镇党委书记薛爱玲说,老物件能重新唤回老年人儿时的记忆,也能让青年人看到父辈们艰苦的岁月,从而更加珍视父母,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能传承好民风、好家风,留住“魂”留住“根”。

  记者了解到,周庄镇政府计划投入10万元打造“周庄记忆”展览馆,目前图文编辑工作已完成。

  记者离开时,一些身着老虎衣的人进入大院准备排练,薛爱玲说,这也是“周庄记忆”的一部分——“舞虎”,目前正在申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头的是传承人聂平产。源自周庄镇李村的“舞虎”已有百年历史。清末民初,为了抵御外侵、反抗压迫,聂平产的祖父将梅花形意拳的武术招式与民间杂耍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舞虎”这一套路,传授乡里。新中国成立前,土匪猖獗,周围村子被洗劫一空,唯有李村因为村中人人习拳、个个练武,免于遭难,“舞虎”就此扬名,广为流传。

  让厚重的记忆“活”起来,周庄镇正在挖掘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建立健全文物档案,深入挖掘乡间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能人志士的突出技艺,帮助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早确认、早发扬,让乡村记忆永远牵着心、系着魂,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里。

  展览馆内的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