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武陟县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创新机制,聚焦精准,加大项目资金管理力度,聚合各方力量,扎实开展工作,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该县已有10个村2995人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
——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提高保障能力。该县多次召开全县大会、工作推进会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五大班子会、部门联席会、乡镇党委书记会,专题研究安排脱贫攻坚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多次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把握,并两次组织相关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九组”,在全县范围内抽调12名高素质工作人员充实到扶贫办公室,在县委集中办公,协调指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7份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医疗订制“3+1+1”救助、转移就业订制、民政慈善兜底的“两订制一兜底”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县级领导周工作通报机制和周提醒工作机制,形成一级促一级、压力层层传导的责任体系;完善帮扶机制,出台《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精准扶贫“双联双帮”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县级领导联村到户、党员干部联户,先帮减困、再帮脱贫的工作思路,确定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双联双帮”集中活动日,由县级领导带队,全县52个包村县直单位,抽调1314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完善驻村机制,下发《关于严肃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纪律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职责、工作纪律,要求驻村队员参加派驻村所在乡镇集中点名,实行工作队驻村每周至少保证“五天四夜”工作机制,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由县纪委牵头,成立5个督导组,不定期进行督导,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聚焦精准,分类扶持,确保工作成效。该县聚焦“识别结果、输血救助、造血共赢、精神扶贫”四个精准,持续发力,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识别结果精准。坚持“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严格按照省定的识别工作法要求,对全县35个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精细分类,逐户建档立卡,经过3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回头看”工作,共识别贫困户3937户14627人。
输血救助精准。该县把对特殊贫困户进行必要的“输血”救助作为扶贫的急迫任务,开展健康医疗服务,建立“3+1+1”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为因病致贫住院治疗病人办理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补偿,并实施民政大病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截至2016年年底,共服务、救助贫困人员1.2万余人次,救助资金538万元,并对全县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员,实行医疗救助重点帮扶,户户覆盖,使用慈善基金进行救助;组织153名医师和医技人员,组建18支健康医疗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对因病致贫病人进行“一人一订制”医疗服务;通过开展健康医疗救助,为全县贫困人口减支501.76万元,其中新农合补偿382.7万元、大病医疗保险12.3万元、大病补充保险2.7万元、医疗救助10.1万元、慈善救助93.96万元;实施低保兜底救助,通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摸底排查,为符合条件的新增贫困户办理了低保,今年年初以来,共为全县1586户2396人发放低保金357万元;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实施了83户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全部竣工;开展教育扶贫资助,全县贫困户中今年新考上大学生54人,全部进行了资助,共资助12.57万元;实施慈善救助保障,在35个贫困村全部建立慈善工作站,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慈善扶贫募捐,共募集资金407.34万元,救助贫困人员3183人次,发放救助金127.2万元;开展“六不六有”帮扶活动,共为191户贫困户新建了围墙,为119户安装了大门,为贫困户送去床柜和桌椅58套、电视机126台、灶具84套、橱柜176个。
造血共赢精准。该县把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作为扶贫的主要任务,建设产业就业扶贫基地,以养殖和种植产业为重点,推行“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打造九盛堂养鸭、鑫居农业产业园等综合性产业扶贫基地14个;聚焦服装鞋帽加工、“四大怀药”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企业+农户”形式,改造提升就业基地20个、就业点35个,安置贫困人员952人,让困难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加强贫困人员技能培训,整合“雨露计划”“巾帼培训”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贫困人员1200余人;着力提升贫困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及时编印《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及用工信息》手册,引导、吸纳贫困人员到企业就业。目前,该县已有3406名贫困人口通过劳务输出、企业对接、推荐安排等方式实现就业。
精神扶贫精准。该县在县属媒体开辟专栏,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先进典型;邀请企业家、致富能人为贫困群众讲述创业经历,组织贫困户到企业参观学习,增强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实现稳步脱贫。
——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该县严格按照上级扶贫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加大扶贫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该县通过向上争取、财政拨付、社会统筹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度,该县接受省下达专项扶贫资金1106万元、市下达93万元,计划安排整村推进项目6个,新修道路16.5公里,资金450万元;安排“到户增收”光伏发电项目12个村,扶持带动贫困户1764户,资金680万元;安排“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期150人,资金8万元;安排致富带头人培训61人,资金11万元;安排产业扶持项目9个,资金183万元。目前,各个项目已处于规划、论证、备案、前期准备等阶段,进展顺利。
阳光操作,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各个扶贫项目、资金、建设内容、相关要求在项目确定和实施前,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全部在村一级公示,项目资金拨付后按照扶贫资金管理要求,及时向群众公布;切实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加大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力度,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实行专户专账,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该县认真执行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拨付程序,由项目单位实施完成项目建设后,向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提出申请,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乡镇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初验,由财政部门和评审中心进行复验。复验过后,由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并填写扶贫开发项目验收单,凭扶贫开发项目验收单等到县财政局报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跟踪问效,建立多方监督检查制度。县扶贫办、财政局依规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及时纠正,对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冯振乾 魏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