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说起警察,大家想到的多是不畏严寒酷暑指挥交通的交警、冒着生命危险处置突发事件的特警、奔波千里打击刑事犯罪的刑警,但对一个警种十分陌生,这就是网警。孟州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大队长张志敏从事网警工作10年来,默默耕耘,一头扎进网络世界中,深挖违法分子犯罪线索,维护网络秩序与安宁,为民众筑起一道网络安全“防火墙”。
2007年,擅长网络技术的张志敏经过孟州市公安局层层选拔,从基层派出所民警变成一名网警。新的岗位、新的挑战让他十分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他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刻苦钻研网络安全技术。那时,国内电信诈骗案件还不多,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多。
2012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从那一年开始,国内电信诈骗案件逐年增多,诈骗金额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张志敏和同事们一起认真研究,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诈骗模式,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网民增强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
2016年9月22日中午,该局一名网警向张志敏汇报,他发现一个冒充政府网站的虚拟网站上发布一条消息,称孟州市民张某涉嫌犯罪将冻结其名下所有财产,并给张某下达冻结财产执行书。
“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套路,张某的信息一定是被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取了,如果不赶在犯罪嫌疑人得手之前联系到张某,张某很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你马上联系张某。”正在家吃饭的张志敏听完汇报,立即放下饭碗,一边向单位赶,一边下达命令。
办案民警立刻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张某的手机号码并拨打张某的电话,但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怎么办?张志敏思索了一下说:“看能不能想办法联系上张某的妻子。”
张某妻子的电话终于接通了。从电话那头传来的信息是:张某正在家中心急火燎地筹集资金,准备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经过网警一番解释后,张某两口子恍然大悟,忙不迭地向网警表示感谢:“要不是你们及时打过来电话,我们所有的积蓄就打水漂了。”
网警日常的工作,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有害信息或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发现线索是一个难题,从线索中研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及行迹更是难上加难。而张志敏却凭借缜密的思维和扎实的网络安全业务功底,总结出多种技战法,为破案提供帮助。
2016年4月26日,孟州市某小区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被害人均是在家中门窗完好的情况下,财物不翼而飞。经现场技术勘查,办案民警迅速将这几起案件串并为系列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焦作市公安局将此案定为B级督办案件,要求孟州市公安局限期破案。
张志敏和同事们负责从网上寻找线索。在连续搜寻几天后,一条网吧上网登记记录引起了张志敏的注意:山东人贾某,案发前一天还在孟州城区某网吧上网,案发后却突然消失。这条看似再正常不过的登记记录,成为案件的突破口。经进一步侦查发现,贾某同行一共3人,其中2人有入室盗窃前科。张志敏利用网络顺藤摸瓜,成功锁定了贾某等3人的行动轨迹,并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逃跑路线。当年4月29日,张志敏和办案民警在郑州一家宾馆内将贾某等3人抓获,案件成功告破。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一些子虚乌有的谣言经过网络传播后给人们带来恐慌,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因此,治理网络谣言也是张志敏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5年6月份,网络上流传着孟州市有人抢小孩的消息。经张志敏和同事们多方求证,证实这条消息系谣言,并在网上进行辟谣,希望广大网民不要信谣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但仍有个别网民罔顾事实、不问真相,继续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
针对转贴人李某、李某芳、李某巧等7人转发、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张志敏对他们进行了约见。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嫌恶意传播的王某华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00元。
除了治理网络谣言,网站信息系统排查也是网警大队进行网络安全维护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张志敏多次组织人员对孟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包括检查网站是否有漏洞、是否有木马植入,同时提供相关工具,对网站服务器进行木马查杀,最大限度地保证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记者手记
网警工作业务性强、技术要求高。网警不但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在工作中,张志敏常常为确认一条线索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腰椎劳损,经常疼痛难忍。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在办公室放置了一个颈椎牵引器,实在疼得受不了,他就做做牵引后再继续工作。
正是凭借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他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打击涉网违法犯罪行动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