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来到这里可以免费‘义诊’,法官可以提前给案件‘开方’,纠纷可以提前妥善化解,山阳区法院独创的诉前鉴定和技术咨询工作站很好,切实发挥了诉前鉴定的作用。这种先进做法值得广泛推广……”最高法院行装局副局长刘小宝说。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是一次司法为民的具体实践。
5月4日,刘小宝一行专程到山阳区法院进行调研时,对这一全国独有的创新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
“‘义诊’工作站就是对准备进入鉴定的案件提前‘把脉’、提前‘开方’,解决鉴定难、鉴定贵、鉴定累的难题,降低了诉讼成本,缩短了办案周期,避免了漫天要价和诉讼风险,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切实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便捷、快速的诉讼绿色通道。山阳区法院的司法鉴定工作在全国开了先河,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玉杰高兴地说。
源起:司法鉴定诉累多
说起这个“义诊”工作站,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市司法鉴定的大格局。
“我从事法院鉴定工作多年,需要鉴定的案件中有85%属于医疗类。以前,这类鉴定案件花费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复杂,而且鉴定机构难找、重复鉴定多,造成案件久拖不决,双方当事人矛盾升级。”山阳区法院诉前鉴定和技术咨询工作站主任高俊杰说。
有一起医疗纠纷案件让她记忆犹新。当事人为了得到理想的鉴定结果,前后找了5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可是,由于这5家鉴定机构给出的鉴定结论不一致,导致法官无法判案,长期诉累也让双方当事人矛盾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多元矛盾化解纠纷解决机制,在全市法院形成了法院主导、多方联动、共促和谐的工作模式,有效地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数量急剧增加,需要鉴定的案件数量也随之快速上升。以山阳区法院为例,2006年,该院受案总数为1832件,进行鉴定的案件有38件;2011年,受案总数为2857件,进行鉴定的案件有150件;2013年,受案总数为3744件,进行鉴定的案件有205件。
“在外出学习中我了解到,我省某基层法院一年受案总数达到8000多件,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有近1000件。”高俊杰说。
正是如此,司法鉴定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司法裁判对争议事实的认定越来越多地依赖专业性鉴定意见,诉中司法鉴定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市中级法院积极探索诉前鉴定工作,对法院委托鉴定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通过鉴定前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是,即使这样的鉴定前置,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
由于司法鉴定事项的多样性、专业性、复杂性,加之诉前鉴定缺乏立法司法解释,70%的鉴定案件由于当事人不配合,使得一部分鉴定案件无法进入诉前鉴定程序,影响了案件的及时审结和审判工作质效。
创新:建立“义诊”工作站
2016年6月,一次去华东政法大学进行诉前鉴定的经历,触动了高俊杰的心。
这是一起医疗过错鉴定,当事人薛某认为我市某医院在接指手术中因医疗过错,导致其做手术的两根手指没能恢复正常功能。
但是在听证会上,众多专家经过会诊后给出了这样的意见:医院方存在过错,但属于次要责任,参与度在10%左右。随后,专家将事件的利害关系摆明:同意调解,不作鉴定,薛某也许能拿到一定的补偿;如果坚持走鉴定程序,让法院来判决,薛某不仅要负担高额的鉴定费,而且判决赔偿的金额也会很少。
通过专家摆事实、讲道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薛某省去了鉴定费、诉讼费等一系列高额费用。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专家请到法院的鉴定工作站来,通过专家‘把脉’给出指导意见,法官进行调解,让当事人在诉前鉴定前就达成调解协议,免去双方当事人跑腿、花钱等一系列诉累?”回顾薛某一案的调解过程,山阳区法院技术处的工作人员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技术处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山阳区法院和市中级法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中级法院决定将山阳区法院作为试点,创建集医疗、文检、工程质量及工程造价等多专业学科为一体的法院诉前鉴定和技术咨询工作站,邀请各界专业人士免费进驻工作站、免费开展专业技术咨询。运用专业技术和科技手段,拉起一张坚实的“过滤网”,做好诉前预鉴定工作。试点如果成功,将其升级为全市法院司法鉴定技术咨询工作站,为两级法院服务。
可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面对设备和人才短缺两大难题。
“既然大家来到这里‘义诊’,设备肯定需要备齐,这样才能方便当事人和专家。为此,市中级法院专门划拨一部分资金,对该工作站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高俊杰说,“像心电图机、观片灯等设备,我就曾多次到市里的各医疗机构去‘化缘’。”
就这样,这家捐赠几千元的观片灯,那家提供心电图机,这个20平方米的工作站设备越来越全。如今,这个工作站除了有视力表、检查灯、体重计,还有耳镜、叩锤、心电图机、相机等鉴定所需器械。
器械设备有了,接下来就是解决缺乏人才的问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建立该工作站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多家鉴定机构的认可和响应。
“腾飞司法鉴定所、天援司法鉴定所、正孚司法鉴定所、宁诚司法鉴定所、河南泉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瑞华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等我市的鉴定机构,以及在郑州的郑大司法鉴定中心、河南蓝天司法鉴定中心,新乡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都积极响应,说这个提议真是太好了。”高俊杰说。
为什么鉴定机构会对义务鉴定如此支持呢?
据了解,随着法院需要鉴定的案件增多,鉴定机构也出现了“吃不消”的状态。一方面,鉴定的案件数量越多,当事人不满意的比例可能也越大,引发闹事、信访的情况也就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法院对案件审理周期的缩短,也要求鉴定机构能够快速给出鉴定结果,案件多、专家少,鉴定机构往往很难按时完成鉴定。技术咨询前置在鉴定之前,有利于筛选出不需要进行鉴定的案件,降低鉴定风险。
“与其两头受难为,不如减少工作量,让矛盾化解在鉴定前。所以,各家鉴定机构才会积极响应。”高俊杰说。
于是,20多家鉴定机构进行排班,按时派专家到工作站接受群众咨询;不管是工作半天还是一天,都是免费服务;不管专家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路费全部自理。
成效:“义诊”模式受称赞
记者日前到该工作站采访时,恰逢宁诚司法鉴定所的法医牛文剑值班,他正在对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评残进行评估、分析。这起事故,由于被告驾驶不当造成原告腿部骨折。
“这起案件,主要是对伤者伤残等级、护理期限及伤残期限进行鉴定。”高俊杰说。
专家通过认真查看病历、摄片,检查伤者腿部恢复情况,很快给出了指导意见:伤残等级为十级,护理时间酌定为92天,误工时间酌定为193天。
当场,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愿意接受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要求法官按照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进行调解。于是,这起赔偿纠纷案件在诉前鉴定程序中,仅用2个小时就解决了。
“据我们了解,原来这样的案件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审结,但是现在只用了2个小时就有了结果,我们再也不用苦苦等待鉴定结果、开庭审理了。这样的做法让我们既省心、又省力。”当事人陈某笑着说。
市中级法院技术处负责人介绍,这种“义诊”工作站不仅可以解答法官或当事人提出的专业性问题,提高调解率,而且还能通过专业技术指导,规范提取检材样本,提高效率,遏制“空转”鉴定程序等现象。
以往指纹鉴定是一件非常烦琐的事情,由于法官缺乏经验、当事人提取指纹不规范,导致反复投递鉴定材料。
“一个指纹的鉴定费用是1000元+标的加收,鉴定下来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而我们通过向鉴定机构学习,自制一套提取指纹专用印台,提取的指纹非常合乎标准,省去了重复鉴定的费用。更重要的是,有些当事人看到我们的工作如此规范,现场承认了错误,省了一大笔鉴定费用。”高俊杰笑着说。
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山阳区法院诉前鉴定和技术咨询工作站运行一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请看这一组数字对比:2015年,该院共受理案件6687件,进行鉴定的案件有255件,占案件总数的3.81%;2016年,该院共受理案件7893件,进行鉴定的案件有258件,占案件总数的3.27%。受理案件的数量在攀升,可是进行鉴定的案件比例却在下降,这与“义诊”工作站的功劳密不可分。
下一步,市中级法院将总结山阳区法院的试点工作经验,并将其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一环向全市法院推广,为建设美丽焦作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