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因为爱,他们悉心照顾瘫痪母亲六年,不离不弃。
因为爱,她记下了两大本《母亲日常记录》。
因为爱,他们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这就是刚刚荣获2017年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的王明喜、陈春平一家。
5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王明喜家,探访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
六年前,王明喜的母亲王玉珍因脑梗塞瘫痪在床,作为大儿媳的陈春平便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因多次犯病,王玉珍失去了吞咽能力,只能通过胃管进食。陈春平每天需要将食物打成糊状,用注射器注入婆婆的胃管。几年下来,她已经用坏五六个料理机、上百个注射器。
采访间隙,一本《母亲日常记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随手翻开一页,只见上面记录着:“5月22日,1:30,帮妈妈翻身,换尿垫……8:00,小米、山药、南瓜、红枣打成糊,鸡蛋打碎,喂给妈妈吃……15:30,喂妈妈喝酸奶……”翻看下去,记者发现陈春平每天基本都从1时开始,一直记到22时。记录内容有王玉珍的服药、喂饭、翻身、大小便等情况,还有她的情绪、医嘱等内容。
为什么陈春平会有记日常记录的习惯呢?
原来,王玉珍最初入院时,是由五个子女轮流照看的。为了给后面接班的人交代清楚,王玉珍的子女就用日记本把她的相关情况记录下来。现在,几乎都是由陈春平来照顾婆婆,而她也早已习惯每天记录婆婆的情况了。“妈妈以前没有任何意识,现已恢复了意识,我觉得这里面有这两本记录的功劳。”陈春平说。
在王明喜夫妻眼里,一个家庭好比一棵大树,老人是树根,子女是枝叶。没有树根输送养料,枝叶怎能繁盛?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
“春平已经把照顾母亲当成一份工作了。”王明喜说,而她工作的时间则是“5+2”“白+黑”,甚至连一天的假期都没有。
陈春平告诉记者:“在家里,只有照顾好婆婆,丈夫和儿子、儿媳才能安心工作,家里也才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我这样做,也是给儿子做个榜样,让他知道,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但孝敬老人这件事不能等。”
为了让这种孝心继续传承,让王家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在去年12月儿子的婚礼上,王明喜将一本《孝道文化集锦》和他获得的“文明市民”证书交到了儿子的手中,希望这种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在王家永远延续下去。
作为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明喜深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去年年底,他在家里成立了“编外家庭党支部”,由他任书记,儿子任组织委员,儿媳任宣传委员。“党员,就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为争做合格党员而奋斗不止。”王明喜说,“现在,我市‘四城联创’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每个家庭都要行动起来,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注入家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