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生写下了500余幅题词,每一幅题词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通常对某一特定对象题词一次,但对我市的烈士纪念碑,他却两次题词。原因何在?
5月22日,记者来到市烈士陵园,试着探寻邓小平两次题词背后的故事。
“烈士陵园里的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是1992年重建的。”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石生河说,“最初,该纪念碑于1946年1月落成,就建在当时的焦作广场上,也就是现在贸易大厦的位置。”
石生河告诉记者,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呈五面立锥形,每面顶端各雕塑一颗五角星,五面碑身上分别有一位军政领导的题词。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题词是“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邓小平的题词是“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题词是“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太行军区政治委员李雪峰的题词是“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题词是“烈士英名,万世流芳”。
“就在纪念碑落成5个月后,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不久,焦作被国民党占领,我军撤退上山,纪念碑也遭到严重破坏。”石生河说。
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拨款修复纪念碑,使其恢复原貌。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焦作也由一个矿区城镇发展成新兴的重工业城市。那时,市中心东移,市政府决定将纪念碑移至工人文化宫广场(现东方红广场),并改名为纪念塔,首长题词与碑文仍保持原貌。
1970年,因塔基裂缝、塔身倾斜等原因,焦作市革命委员会出资对其进行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扩宽了塔基,五面均雕刻了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原碑上首长的题词和碑文则包藏在塔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焦作市委、市政府决定按原纪念碑的题词、碑文布局,拨专款在市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因战乱,领导们的题词都下落不明,现在碑身上的题词是我们于1989年请邓小平、李雪峰、秦基伟按原内容重新题写的。”石生河说,“当时已经去世的刘伯承和杨秀峰的题词,则是从他们的手稿中选字、集字而成。”
1993年4月5日,复制的纪念碑在市烈市陵园落成,高19.45米,寓意1945年焦作迎来第一次解放。而邓小平“冲破天险,绝路逢生”的题词也永远被镌刻在每一个焦作人的心中。
抗战英雄浮雕。(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