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历练,创新嬗变。
1983年5月1日,与焦作人民分别22年之久的《焦作日报》犹如凤凰涅槃,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复刊了。
翻开泛黄的试刊号样报,火红的报头鲜艳如初,朴素的试刊词表达了《焦作日报》的办报理念。从那一天起,《焦作日报》勇立时代潮头,真实而生动地记录着“怀川日记”。
忆往昔,在阵阵油墨香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时间隧道……
白手起家的复刊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焦作这座煤城插上了改革开放的翅膀。新时代新需要,焦作迫切需要一张报纸,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1982年2月2日,焦作市委作出恢复《焦作日报》的决定,专门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焦作日报》复刊筹备组,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从《焦作日报》历史延续意义上说是复刊,从物质与人员的条件来说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回忆当初,身为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报人华秋娴不无感慨地说。
面临人员、场地、设备、资料“四大皆空”的情况,如何让班子、房子、票子、路子、点子“五子登科”是摆在筹备组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复刊选址、设置机构、选调人员、培训学习、设备采购……复刊前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市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筹备进展情况,亲自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解决办报经验不足的问题,1982年3月,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带领筹备组人员,赴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兄弟报社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办报经验,力促筹备工作快马加鞭。
1982年6月,焦作市委任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福厚兼任焦作日报社总编辑,任命秦绪常担任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焦作日报》复刊这项光荣的使命就此落在了以秦绪常为首的一班人身上。
1983年4月15日,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划拨经费40万元,支持报社购置印刷设备、照相器材、电台设备和纸张等急需物资,提出在印刷车间未建成前,先由焦作矿工报社承印《焦作日报》。
1983年7月15日,市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报社内部设总编辑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经济科、政文科、美术副刊科。
新起点新作为新业绩
《焦作日报》复刊之初,困难不少,但最大的困难是办公用房严重缺乏。
1983年,市委老办公楼只有3层,多个部门挤在一起办公,很不方便。后来经市委同意,办公楼又加盖了两层,变成5层。市委安排办公楼5楼东边8间房为焦作日报社办公用房。
说起在这里办公的日子,华秋娴和张成山两位老报人印象非常深刻。华秋娴在复刊后回到报社担任副刊部副主任。张成山则刚从大学毕业,从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来到报社工作。
由于办公用房不够用,报社的编辑都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面对面摆放着,桌上堆放着一摞一摞的报纸和稿件,摆放着剪刀、胶水、墨水、笔筒、稿签、稿纸等,这些就是编辑的全部家当。
为了清楚地区别作者、编辑、科长和总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情况,大家约定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尽管办公条件还是很艰苦,但比在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和原焦作宾馆东小院时强多了,大家办报的热情很高,劲头很足,无论干什么工作,从来没有人嫌苦、嫌累、嫌脏。”华秋娴笑着说。
老报人带领我们复刊创业
1961年停刊后,《焦作日报》老报人分散到市区各个单位。当《焦作日报》复刊的号角吹响,华秋娴、周正和、籍启华、皇甫其棠,这4位在上世纪50年代《焦作日报》创刊时即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老报人,重新抖擞精神,再次踏上征程。
办报,人才是关键。到哪里找办报的人才?1983年初,秦绪常率领一班人兵分多路,到全市多条战线“招兵买马”,刘金忠、郭平治、齐国义等一批年轻有为的转业军人来了,柴国庆、王冠仑、李晋豫等一批各行各业的新闻骨干人才来了,康伟、张成山等一批大学毕业生也来了。经过历时两个月的选调工作,30多名新闻骨干来到了焦作日报社,这也被视为当时焦作市最豪华的新闻宣传阵容。这些年轻人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和部队、工厂锻炼,他们不怕吃苦,十分热爱新闻事业,十分珍惜办报机会。
报纸怎么办?稿件怎样写?版面如何画?在30多名新闻工作者中,只有几名参与过办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出版一期《焦作日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秦绪常决定分兵两路,一路到先期复刊的《洛阳日报》《郑州晚报》《开封日报》参观学习;一路留守焦作,整顿内务,联系报纸印刷事宜,做好一切办报准备工作。
1983年3月23日清晨,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23人采编队伍,登上了开往洛阳的火车。洛阳日报社对《焦作日报》复刊给予了极大支持,安排其管理层及总编室、工交部、政文部、副刊部骨干采编人员与焦作日报社派去的学习人员进行对接,传授经验。
焦作报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业务技能,从《洛阳日报》到《郑州晚报》,再到《开封日报》,5天紧张的学习,大家一路取经,一路思考,收获颇丰。
“当时《洛阳日报》已复刊两年,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报纸的采编、出版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机制,我们羡慕极了,白天学习,晚上回到旅馆整理资料、开碰头会,很快,采访—组稿—编辑—发排—出样—校对—制版—印刷,一整套现代报纸采编流程在我们脑中清晰了。”华秋娴说。
焦作报人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试刊号成功出版!散发着清新墨香的报纸折射出焦作报人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历久弥新。
“《焦作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是人民的喉舌……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备,报纸暂时只是试刊,请广大读者给以大力支持,积极为报纸撰写稿件,并对如何办好报纸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提高,把报纸办得更好!”朴素的试刊词,表达了《焦作日报》的办报理念。
进无止境。1983年10月,《焦作日报》改为周六刊;1984年1月1日,《焦作日报》正式复刊,四开四版,通过邮局发行。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焦作日报》创刊和复刊时的老报人不少已经去世,绝大多数已经退休,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政治坚定、新闻敏感、作风严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对于新闻战线的新兵,他们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编辑经验和采访技巧,使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在焦作日报社的年轻人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