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治生态好 焦作气象新
刘九学:技术革新保安全
耐人回味的六十年
王继兴 作
万古英华图((国画)
贺《焦作日报》 创刊60周年
点点滴滴总关情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点滴滴总关情
——记《焦作日报》名誉顾问、《半月谈》杂志原总编辑李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秦 秦

  在《焦作日报》60载的辉煌历程中,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代老报人的卓越奋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对《焦作日报》的砥砺呵护,在万千关心和爱护焦作日报社的友人中,《焦作日报》名誉顾问、《半月谈》杂志原总编辑李峰就是其中一位。

  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峰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1950年后在新华社工作的他,先后任新华社西南分社记者,国内部组长、副主任、主任兼《半月谈》杂志总编辑,《经济参考》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特约顾问。李峰领导创办了被中宣部领导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杂志,发行量最高达700多万册。他发表于《半月谈》的《假若真有位置学》,制作成了“电视政论杂文”,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一播再播,有十多个省市的观众来信要求重播或索要文稿。他还拍摄了长年高挂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铁轨大翻身》摄影名作。

  1925年出生的李峰,20世纪80年代起就作为《焦作日报》的名誉顾问,与焦作日报社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我的记忆中,李峰作为《焦作日报》的顾问,曾受报社党委邀请两次来到焦作,和《焦作日报》友谊笃挚。”谈起李峰,已于2004年退休的《焦作日报》原副总编辑李斌打开了话匣子。

  在李斌的印象中,李峰高高的个子,焦作土话形容起来就是“高高挂挂”,虽然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却亲切谦和,平易近人。“我第一次见到李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市的旅游业刚刚起步,报社编委邀请他和新华社几位同志,来到报社指导工作。李峰一行人在时任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李介人等领导的陪同下,到编辑部、印刷厂等部门参观指导,对焦作日报社事业的发展、采编队伍的建设都进行了细致了解,并给予鼓励。”李斌回忆道,“我记得他还感慨表示,一个地市报,能发展成这样,很不错。”

  1993年,《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4月27日,中顾委原委员、新华社原社长、中国对外交流协会原会长朱穆之,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任李峰等应邀到焦作日报社参观指导;4月28日,《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座谈会举行,新华社及全国新闻界多家新闻单位发来贺电,朱穆之、李峰等新闻老前辈及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参加了座谈。“当时在焦作宾馆(现焦作三维商业广场地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李斌说。

  令李斌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之际,他受报社党委委托,赴京看望李峰等对焦作日报社关怀备至的老同志,意欲邀请他们来焦作参与《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纪念活动。“我刚一进门,就被老先生家里客厅一幅长2米有余、宽1米有余的摄影作品吸引住了,这就是他那幅有名的《铁轨大翻身》,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老先生78岁了,依旧精神矍铄,热情地给我们倒水递烟,给《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题了词,并允诺再次来焦。但是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此行未能如愿。”李斌翻开手边的《李峰文集》,找出《铁轨大翻身》一照,回忆道。

  李峰是一位勤奋、高产、有思想的记者,著书立论,笔耕不辍。1998年离休后,他出版了新闻通讯及战地摄影、杂文随笔、新闻论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些老前辈的书,多学习,不仅学习他的书作,更要学习他勤奋高产、笔耕不辍的精神。”李斌表示。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