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清晨,凉爽的微风伴随着蒙蒙细雨,拂过太行之阳、黄河之北的广袤沃土。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村民靳祥忠早早地来到自己家的果园,小心翼翼地采摘下一颗颗成熟的山杏,朴实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今年是个好年景!俺家种的2亩山杏喜获丰收,经济收益能达1万元以上,再加上桃、梨、核桃等其他果品的收入,预计总收入超过2万元不成问题。”靳祥忠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周窑村120户群众共种植小杂果500余亩,每年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走出了一条以种植小杂果树增收的致富路。
周窑村人致富,不是伸着手要“鱼”,而是开动脑筋要“渔”,努力掌握致富主动权。2012年以来,地处太行山浅山区的周窑村乘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东风,积极争取国家安全饮水项目,重修了一座废弃机井;争取小农水项目资金15万元,修建了一座容量达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争取小农水项目资金44万元,敷设了覆盖面积达400余亩的灌溉管网,有效解决了小杂果树在干旱季节缺水的问题,提高了果实的品质。
特别是2015年8月,市审计局与周窑村结成帮扶对子,组成帮扶工作队进驻该村,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为该村修建了5公里长的生产生活道路;敷设了供全村120户群众吃水的自来水管网;对村内季节性排涝河进行整治;新敷设灌溉面积达150亩的农业灌溉管网。同时,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36万元,新建了两个群众文化广场,年内还将筹建一座党员活动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了设施齐全的文化娱乐场所,坚定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信心。
“以前,俺村大多数道路都是泥土路,每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群众出行困难。帮扶工作队来到俺村后,不仅为俺村整修了村内生活道路,而且把生产道路和灌溉管网修到了家家户户的果园里,为群众生产、游客观光提供了方便。”该村种植户连太平站在自家的果园旁,向记者讲述着周窑村的新变化。
“如今,随着俺村小杂果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会在果实成熟季节来山里游玩、购买水果。”连足意说,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后,到村里观光游玩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把生意做了。
为了全面打赢这场任务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市审计局帮扶工作队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分户帮扶与整村推进相结、立足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和经济解困与造血帮扶相结合。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将该村贫困户褚小凤家打造成了精准脱贫“样板户”,切实把帮扶工作体现在“精准”上。
记者在褚小凤家里看到,她家所居住的老式石头房屋,已经在市审计局驻周窑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进行了整修,不仅室内墙体粉刷一新,而且还添置了必要的新家具。“大哥去世以后,大嫂家里吃的粮食由我和三弟提供,而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政府兜底的政策资金,根本供不起侄女上大学。”褚小凤女儿的二叔许永红告诉记者,帮扶工作队不仅帮助大嫂一家改善了生活,而且帮助侄女筹措助学金6000余元,缓解了其家庭因学致贫的现状。
“我们将继续在周窑村植被茂盛、多石头房的原始风貌上做文章,紧紧围绕国家扶贫政策导向,依托山果林木、水资源丰富和南临焦作市区的地理优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打造生态周窑,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市审计局驻周窑村第一书记薛殿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