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全国共计接待游客8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而从旅游住宿方面来看,民宿、客栈、精品酒店等非标准住宿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所谓非标准住宿,是有别于传统酒店,由个人业主、房源承租者或商业机构为旅游度假、商务出行及其他居住需求消费者提供的带有更多个性化设施及服务的住宿选择。(据人民网)
追逐自由和多样化是人之本色。如果说旅游满足了人们对于美景、美食和自由的向往,那多姿多彩的民宿则能够实现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休闲体验的要求。显而易见,相对于格局呆板、体验单一、一成不变的传统标准化酒店,民宿、客栈等非标准居住、度假场所显然特色更突出、服务更多样、体验更丰富、风格更开放、选择更灵活,更能适应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各种“私人定制”式需求。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度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休闲品质、环境与体验,则更为游客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特色民宿的兴起和大热,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同时,越来越多民宿的参与,也与国家倡导的“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以及促进扶贫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
可以说,民宿和特色旅游做得好,有利于民俗发掘、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游客、经营者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多赢。
诚然,差异化的个性和特色原本就是民宿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但是,从安全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民宿,未来也必须走向标准和规范。当然,这种标准化的过程和要求并不是要抹杀民宿的自由、灵动与个性,让它们变成和连锁酒店一样千篇一律,而是要变成“个性化的标准化”。这可以理解为保留个性化特色之下的标准化。例如不管你格局、装修如何设置,但是在消防、安全以及卫生、环保等方面,必须执行国家和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达到相关基本要求,而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夸张的个性和绝对的自由而抛弃安全、卫生等底线,威胁或损害住客的安全健康等权益。
此外,民宿等非标准住宿的经营、管理千差万别,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各不相同,这方面也应该向传统酒店的规范化管理服务看齐,努力将星级酒店的标准化服务与民宿的个性化风格统一起来,实现最佳的住宿体验。这恐怕是非标准住宿今后发展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所有投资、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对民宿等各种非标准住宿的异军突起,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应当提前谋划、统筹设计,加强对个性化非标住宿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适时出台相关规则和行业标准,让管理创新领跑、护航行业创新,及时应对、解决非标准住宿创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非标准住宿、全域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