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坚持创新就是坚持发展,谋划创新就是谋划未来。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焦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才能加快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
理念更新是创新的前提。理念引领观念,观念指导行动。创新的本质就是破旧立新、革故鼎新。要创新发展,首先需要全市上下积极解放思想,破除固有思维模式,摒除传统发展经验,树立“创新是引领转型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大力倡导“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把全市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要认真学习深圳、杭州在创新驱动战略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标找差距、对症找根源,采取“拿来主义”和“有机嫁接”的方法,用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焦作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培植焦作发展的新优势、开拓焦作发展的新境界。要大力宣传创新先进典型,深入弘扬创新文化,使创新精神有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常态,从而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争相创新”的浓厚氛围。
制度改革是创新的基础。制度改革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引领焦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气魄,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把创新有机融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之中,彻底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使“全能政府”真正变为“有限政府”,让创新创业者野蛮生长、自由成长。要进一步创新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机制,破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积弊,防止创新胎死于部门不沟通、不协作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要建好载体、搭好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集聚有利于创新的高端要素资源,为创新者提供政策、资金、贷款、住房、教育、税收等倾斜性和优质化服务,激发民间智慧、激活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让创新者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建立健全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和容错机制,有效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增强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心无旁骛、轻装上阵。
人才聚合是创新的关键。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创新驱动。要坚持人才至上理念,以焦作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高、精、尖、缺”人才为突破点,大力培育、引进和集聚一批创新产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技术精英、高管团队、创业青年等,让他们在各尽其才、各显其能的创新创业过程中,聚合为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创新生力军。要建立“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人才使用制度,既要用好稀缺的高端创新人才,也要大力支持基层草根创新者,各取其长、共同发力,而非门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要给予创新者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智和潜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企业主导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导者。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方面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产业群。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着力破解企业创新难的突出问题。要把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创新投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范围和力度,强化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要加快云台山创新创业孵化园、焦作总部新城产业园、河南理工大科技园等“双创”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焦作产业转型发展、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成果转化以及中小企业孵化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焦作转型发展新动能。
高校协同是创新的重点。科技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要发挥在焦高校和外地高校的科研创新优势,积极探索高校与相关企业无缝对接方法,按照市场化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平台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协同创新活动,共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要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激励机制,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向企业转让技术、转化成果,推动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深入开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焦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创新史。当下,创新是应对焦作经济发展粗放、生态承载过重、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的不二良方,更是推动焦作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引擎。在焦作奋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写好这部催人奋进的创新史,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