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八届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周将拉开帷幕。此时,正忙于各项准备工作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聂琨在面对记者采访时除了欣喜,还流露出了对今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担忧。
2005年,我市挂牌成立非遗保护中心,规范启动和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及保护工作。从这一年起,聂琨开始“零距离”接触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真切地感受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易。
为了更好宣传推介我市的非遗项目,每次在组织实施非遗各类活动和展演时,非遗保护中心都想给非遗项目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但由于行头陈旧、乐器破烂,达不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要求,最终不得不另选他项。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发展信心,并全力恢复、传承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已经跨过起跑线的他们,却在接下来的接力赛中接不上力,往往单打独斗,孤立无援。
聂琨说:“12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像孩子一样一天天成长,越来越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给予支持,可作为地方非遗保护部门,我们却无力整合,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事实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场舞台秀,那么政府、非遗保护部门、传承人以及类别专家都是这场舞台秀中的主角。要演一场好戏,各主角都要认真完成角色任务。
近年来,在国家、省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怀梆、绞胎瓷等一批优秀传承人与高校结合传承优秀文化;陈氏太极拳、月山八极拳通过传承人的努力培养,后继有人。特别是非遗项目的各类展示展演、进校园活动及文化、非遗保护部门开展的“教你一招”免费培训等系列活动,扩大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政府、主管部门、传承人、类别专家“四大角色”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依旧不够给力。
政府主导力不够。按照相关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县四级支持,可现在市、县两级资金支持明显不足。截至目前,我市尚未有一处综合性、专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缺失展示平台就等于缺失高度阵地,无法引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传承人传承力不足。据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受知识水平局限,他们的传承力不足,创新传承意识欠缺,对青少年缺少吸引力。采访时,聂琨告诉记者,在市县两级组织开展的非遗活动和非遗讲座中,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人,教育层次也相对偏低,这不利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类别专家渗透力不够。不少专家的非遗保护多围绕自身专业探究。比如,体育专业人士多注重太极拳的形,对太极拳形神兼备的文化内涵欠缺。
理论调研难以开展。非遗保护部门由于人力财力不足,困于事务性工作,难以开展理论调研。聂琨说:“自2005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始已12年了,可多数县(市)区非遗保护部门仍没有确定专职的非遗保护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兼数职。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持续深入,许多工作人员无法全心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这肯定会影响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毋庸置疑,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不是非遗保护部门的“独角戏”。聂琨说:“作为非遗保护部门,我们难就难在有心无力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让更多人自觉地投身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看着一些稍有生机的非遗项目再次濒临消亡,身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我们只能表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