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很多,作为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也是激励来者感化子孙的有形教材。在孟州市河雍街道太子村也有这样一条巷子。
近日,笔者通过太子村四组组长李社介绍,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
这条巷子位于太子村一组、四组地界,宽约2米,长约80米。在巷子西侧村民李永宝家的上房山墙上,嵌着一块立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石刻。这块石刻长0.6米,宽0.4米。尽管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但它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向后人教诲包容忍让、大度做人的道理。现在,该村村民都很喜欢步行或骑车从这条巷子穿过,通往南北两面的两条东西大街。
李社向笔者介绍了这条巷子背后的故事。
他说,咸丰年间,这条巷子的周围住着南北两院,南院户主是李家十五世孙李俊,北院则住着李富甲、李富松、李富海、李富庚四兄弟。后来,李俊经人说和,把房子旁边的地卖给了北院。卖完了地,他又因为没有出路可通行,把北院告上了县衙。官司下来,李俊输了。他不服判决,又把北院告到了当时的怀庆府。怀庆府审理后,依然判李俊输。后来,南北两院打官司的事,传到了在京城任翰林院代招奉政大夫的李富庚耳中。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修书一封,劝三个哥哥不要为了一条过道伤及两院和气。家里收到来信,采纳了李富庚的意见,盖房子时给李俊留下了两米宽的出路。为了纪念这条过道,李富海请人立了这块石刻,嵌于墙上,警示后人。
2010年,李永宝在翻盖房子时,谨记先祖遗训,照旧把这块石刻镶在了墙上。“关于六尺巷的来历,俺村里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李社说,“这块石刻是先辈忍让谦和、与人为善之风的传承,可以很好地用来教育后人。希望这条巷子、这块石刻能永久保存下来,并且深入人心教会人们如何和睦相处。”
去年以来,孟州市举办了多期和睦家园大讲堂,太子村群众每次都踊跃参加,并认真分享个人心得。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都被传统文化感染,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这几十年来,太子村很少出现邻里纠纷,特别是在宅基地问题上,更是没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人们都在奔小康的富路上,策马扬鞭建设着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