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我的命运之神
图片新闻
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法院变卖公告
拍卖公告
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法院拍卖公告
望向林梢
麦子的乡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命运之神
□田 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我说我的命运之神是《焦作日报》,绝非存心矫情,信口雌黄。

  如果把我年过半百的人生比作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那么,《焦作日报》无疑就是指引这艘航船日夜前行的一盏神灯。

  我不是在用诗人华丽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在用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我对《焦作日报》深深的爱。

  我与《焦作日报》的情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怀揣文学梦,有心无行动”。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之后,突然有一天,听说邻村有一支娶亲队伍经过我村时,放鞭炮的人不小心,把村西头的一个麦秸垛燃着了,酿成了一场火灾。我当时听着觉得是个稀罕事,就赶紧写了一篇《娶亲路上酿火灾》的稿子,寄往了焦作日报社。没想到,时隔三天,这篇稿子就见报了,尽管在版面上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它却是我的处女作,是我第一次把自己所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意义非凡,可喜可贺。拿着那张报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自己的“大作”和自己的“尊姓大名”,那种激动的心情真的就像我当了大牌记者似的,飘飘欲仙。

  也就是从那个“火柴盒”开始,我的写作热情就像那堆点着的麦秸垛,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熊熊燃烧起来,我就像路遥《人生》中的高家林那样,整天东奔西跑,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听说什么稀罕事就写,看到什么西洋景就编,“中不中,只管轰”,俨然一位大记者的派头,完全沉浸在了一种写作的冲动和幸福之中。也许是苍天不负苦心人,或者说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几个月下来,我还真的又发表了几篇小稿子。我当时除了自个偷着乐之外,对编辑老师们自然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我很自负地以为,是这些编辑老师们慧眼识珠,发现了我这个“人才”,发表了我的“大作”,使我有了一定的“名气”。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像一只无头苍蝇左冲右突了一段之后,我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由于我身处农村,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之自己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新闻敏感性,又不具备起码的新闻写作基础和技巧,所以我的写作完全进入了死胡同。后来,经过向本乡的一位老通讯员求教,我才逐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始变得清醒了、冷静了,我不再狂轰滥炸般地不隔天往报社投稿,而是自费订阅了一份《焦作日报》,每天看报纸上登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写的,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一些新闻稿子。当捕捉不到新闻的时候,就老老实实读点文学作品,写几篇杂谈。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的上稿量较之从前反而有了大幅度提升,当时《焦作日报》副刊上的“杂谈”专栏,几乎每月都要发我几篇作品。记得我写的一篇杂谈《猫戴铁索之弊说》,还获得了1988年河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作者。每当下午收工回到家里的时候,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当天送来的《焦作日报》,只要一看到上面发表有自己的东西,就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并且会扯起嗓子,眉飞色舞地对正在忙活的母亲说:“妈,我又发表了一篇!”高兴过后,我会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去琢磨编辑老师修改过的地方,想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标题,又为什么要那样调整结构,自己为什么没有那样写。就在这种反复对比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一点儿不假。1988年10月,我被破格选拔到修武县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之后1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新闻干事提拔为通讯组组长,再提拔为宣传部副部长兼修武县报社副总编辑,我的新闻事业之路走得虎步龙行,风生水起。其间,我每年都要在《焦作日报》发表上百篇的新闻作品,连年都要被焦作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而且还多次因为发表有重大影响的头版头条稿件而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表扬。每当我双手捧起那一本本红色的获奖证书,听到领导们的褒奖和鼓励时,我内心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焦作日报》这块阵地和那些为我的健康成长而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的编辑老师,是这张报纸和那些老师们为我开启了人生理想之门,为我撑起了人生理想之帆,为我点亮了人生理想之灯。

  1998年秋,我离开了宣传部的工作岗位,先到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四年后又到乡镇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岗位虽然一换再换,但始终没有间断与《焦作日报》的联系,每当遇到好的新闻题材时,还会摩拳擦掌、笔走龙蛇地写几篇新闻稿子,或者是逢年过节稍有闲暇的时候,便心心念念写几篇文学作品,过一把文学瘾。总之,是藕断丝连,情意绵绵,不离不弃,无法割舍。

  如果我要把自己与《焦作日报》的情结概括一下的话,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新闻情结”和“文学情结”两大方面。我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期间,《焦作日报》培养了我发现和识别新闻的能力,使我养成了一种勤于调查、敏与思考、快速反应的习惯。我采写的很多新闻稿子,除了在《焦作日报》发表外,还多次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和《河南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大报上发表,其中长篇通讯《富村是怎样“兼并”穷村的》,还上了1994年8月21日《经济日报》的头版头条,并配发了我撰写的短评,当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对这篇通讯也进行了摘要播出,产生了很大反响。离开宣传部之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新闻稿子写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起早贪黑、耐住寂寞撰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并发表了上百篇小小说、散文和杂谈。在文学创作这方面,《焦作日报》又培养了我深入观察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心声的能力,使我养成了一种勤于观察、善于积累、艺术表达的习惯,所写作品不求荒诞怪异、哗众取宠,务必切中时弊、褒贬分明,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也正是由于副刊编辑老师的厚爱,我写的两篇杂文《说“渐”道“微”》和《从甘棠到焦桐》,分别获得2014年和2015年河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给我个人以很大鼓舞。报社的编辑老师为此向我恭喜说,“你为《焦作日报》赢得了荣誉”,而我自己内心则感到非常惶恐,因为我十分清楚,这个荣誉的取得,恰恰应该归功于《焦作日报》,归功于焦作日报社的编辑老师。

  十几年前我曾为《焦作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扶我上路情悠悠》,十几年后检视自己走过的路,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到,如果没有《焦作日报》的栽培,我一定是田野中随风摇曳、苟且生存的一株荒草,开不出花朵,吐不出芬芳,结不出果实,我的生命一定是贫瘠而苦涩的,我的人生一定是灰暗而乏味的。然而,正是因为有了《焦作日报》,有了各级领导的关爱和众多同事的支持,这一切才神奇地发生了变化,所以我就经常跟同事们说,《焦作日报》就是我的命运之神,并且会于心底一再告诫自己: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回报。

  人生半百不算老,扬鞭催马又出征。我不会嗟叹“诗酒只图眼前乐,功名休问几时成”,更不会蹀躞依仗悲暮年,老气横秋待鹤飞,因为我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在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所以,历经三十余载,我与《焦作日报》至今仍有“与君初相识”之感,每每牵手,总是心潮澎湃,神采飞扬。

  《焦作日报》是我的命运之神,良师益友,更是指引、照亮我人生之路的一盏明灯。

  谢谢《焦作日报》,衷心祝愿《焦作日报》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